真正好的教育是家长解放自己,同时也成就了孩子。父母不能围着孩子转,而是要做真实快乐的父母,达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中国人的育儿中,我发现有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家庭一日有了孩子,全家人的生活,就完全围绕着孩子进行。
下班后,不管多累,都得辅导孩子写作业,或者陪孩子玩;周末也不敢轻易约朋友,得陪着孩子上辅导班;连难得的年假出游,都要选适合孩子去的地方。这种全家围着孩子转的,式,不仅父母会精疲力尽,孩子也得不到足够的空间成长。那父母们应该怎么走出这个怪圈呢?
全家围着孩子转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很多父母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又应该怎样走出来?
这种全家围着孩子的育儿文化,其实学术界已经研究很久了,并且有个对应的概念,密集母职(intensive mothering),也叫密集亲职。
这种育儿文化有三个特征:第一,以孩子为中心,一切选择都是孩子优先;第二是,父母全方位地对孩子投入时间和精力,认为在孩子身上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而且越多越好;第三是,父母和孩子荣辱与共,孩子的成功就是父母的成功,孩子的失败就是父母的失败。
研究发现,密集母职并不是一种好的育儿文化,一方面会损害照顾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孩子成长,因为它挤压了孩子自己的成长空间。
我遇到过一位妈妈,洋洋妈妈,她就相信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因此她对洋洋的照一非常尽心,无论孩子做什么,她都花时间限在一旁,也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妈妈。因为她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的职业发展。
但孩子上三年级的时候,她发现,当她在旁边陪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孩子会做作业;但是她一走开,孩子就不做了。她觉得孩子的自觉性特别差。
同样的问题,洋洋的说法不一样,他跟我说如果妈妈在身边,他就要按照妈妈说的做;当妈妈不在身边,就是他的自由时间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妈妈不盯着的时候,你还认真学习,那不是傻掉了吗?这样做的话,就永远没有自由时间了。
洋洋的话其实很有道理。在密集母职下,孩子自我探索和成长的空间,被父母的严格看管挤占了,所以要找一切机会抢回自己的自由,这才出现了妈妈眼中的「自觉性差的问题。
密集母职不仅损害孩子的利益,同样损害照顾者的利益。比如说,过去能做一手好菜,已经算是一个好妈妈了,但现在,对好妈妈的要求太高了:你要懂营养学、心理学、语数外学科、互联网技术等,有关孩子的一切你都享为专家;不仅如此,你还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经纪人,能帮孩子进入好的学校,找到好的
业趣班绝大多数妈妈都不可可能做为专家;不仅如此,你还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经纪人,能帮孩子进入好的学校,找到好的培训班、兴趣班。但绝大多数妈妈都不可能做到如此完美,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觉得疲惫不堪。如果换成爸爸是主要照顾者,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其实,密集母职背后,跟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离不开的。过去,我们说把孩子「拉扯大」,父母的主要责任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偶尔在孩子犯严重错误、或者兄弟姐妹相争时,出手管一管。在那个年代,由于孩子多、物质又匮乏,能把孩子健康养大,解决一家人的生存问题,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父母的职能。
但是,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普及和物质的极大丰富,每个家庭常常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成了「小皇帝」,父母和祖父母成了服侍人员。我们从「喂养」文化,快速进入了「精养文化中,形成了密集母职文化。
所以,反思密集母职文化,我们一方面要红孩子更大的自由成长空间,另一方面也要解放父母,让父母在能力范围之内做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