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比无效陪伴更重要吗(有效沟通比无效陪伴更重要的例子)
导 语 :研究发现,有效的亲子沟通可以促进孩子使用新媒体技能的提升。5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于丹教授,在第三届网络伦理论坛上发布了《新媒体时代家庭媒介素养认知现状调查报告》,为媒介的家庭教育贡献了许多可供参考的视角。
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处理好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会涉及到亲子沟通的技巧,亲子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如何提升亲子沟通技巧三大课程,分别是NLP亲子沟通,高效能亲子沟通,GROW沟通等,家长你学会运用哪些?
谈到亲子陪伴,许多家长都会说,就是多陪孩子玩儿呗!没跟孩子分居两地,肯花钱给孩子买好吃好喝好玩具、带孩子出行游玩见世面、陪孩子读书……能做到这些的家长值得肯定,但与孩子“在一起”就等于陪伴吗?显然远远不够。亲子陪伴不是目标,只是方法和途径。
我所在的“首都文化智库”展开了一项关于“新媒体时代家庭媒介素养认知现状”的调查,这项调查发现,父母跟子女交流的时长对子女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是有正向影响的。这里的“交流”,指的不是陪伴时长,而是父母和子女能够就一个新媒体信息或者某个话题进行讨论,让孩子在跟父母沟通的过程中,确立对世界、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和应有的反思能力。
沟通与陪伴不是一回事,为了实现亲子的有效互动,仅仅谈陪伴是不够的。固然陪伴孩子共同娱乐、共同游戏、共同学习是很重要的,但是对很多家长来讲,绝对陪伴时长的实现是不现实的。很多父母没法全职陪孩子,什么人能够全职陪孩子?全职妈妈或许可以,但全职妈妈带出来孩子的效果一定好吗?
陪伴是在同一时空的共处,但交流可能是跨时空的,比如说父母在出差的时候,给孩子就一个名胜古迹做一个小小的视频直播,或者给孩子每天打电话交流几个问题,这种沟通感很是重要的事情。
教育学有这样一句话,三流的妈妈做保姆,二流的妈妈做交流,一流的妈妈做榜样。做保姆的妈妈在绝对的共时空陪伴下时长是确保最长的,往往陪来陪去成了仇人,孩子烦得不得了。教练型的妈妈是指导孩子练琴,指导孩子做题,但精神成长上不见得就会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孩子。
榜样型的妈妈是什么?榜样型的妈妈或许是三种类型中在场时间最少的,但她有一种自律意识,她能够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能够明辨是非,能够完成生命的成长。榜样型的妈妈带出的孩子人格上能够独立,从小可以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能够在进取中跟母亲完成多元的交流互动,即使这种交流互动是不同时空的。
家长大可不必因为陪不了孩子而心存愧疚,无效陪伴(家长和孩子长期在一个空间里面互不交流、家长根本不了解每天都可以见面的孩子)与交流是两回事,要强调陪伴中的有效陪伴,在家长不能够跟孩子共时空的时候,要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交流。
首先,不管多忙都要享受亲子时光。我的孩子上小学,还有年事已高的母亲,老人太老,孩子还小,这两个人是我现阶段最重要的。所以我在家的时间还是挺多的。我可以白天非常忙,我可能同时开3个会,一天讲两场或三场讲座,但是晚上我会尽量回家吃饭。实在赶不回去,我会在孩子睡觉前一小时前回家,跟她聊聊,玩一会儿。
她很爱考我,给我讲方程式的推导过程,还问我恐龙英语(课程)有多少种说法,再给我一一讲讲,很有成就感。她还会跟我说,妈妈我今天学会了《you raise me up》,我给你弹唱。
她会觉得,我妈妈讲课讲得好,我妈妈语文好,但是我妈妈数学、英语、钢琴都有不明白的地方,我还能教她。给孩子这种自信心,就不用大人回来板着脸检查功课,孩子觉得我妈虽然是教授,但知识结构里还有好多不明白的,我可以跟她探讨探讨。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我很享受这样的亲子时间。姥姥也会参与。老少三代在一起聊天,每个人都非常高兴。
其次,要提供有质量的亲子陪伴。每天都板着脸陪着她,给她焦虑感,这不是高质量!要把很短的时间过出质量来,每个人要有主动性,而不是被动的受教育。
很多人问我教了孩子多少论语,教他背了多少古诗。实际上过多地给孩子灌输,孩子未必快乐。在有限的时间里,我愿意让老小都说说话,我听着。让他们都自己表达了,他们自我实现的感觉强了,交流好了,表达痛快了,这就是有质量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