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拖延磨蹭动作慢怎么办

儿子拖延磨蹭动作慢怎么办(慢性子的孩子怎么改掉磨蹭)

拖延磨蹭是很多孩子的做事习惯,刷牙半小时,洗澡一小时,写作业就更不用说了,哪天要是不写到深夜都算奇迹,早上起床之后不紧不慢,每次都要催着才出门。

生活习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一个父母应该承担的,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直播课里,会系统的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勤与俭,让孩子能够按社会准则来去生活,将来出社会工作40年当中,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家长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确实磨蹭损失的不仅仅是时间,还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

做事情没有干劲,在将来有可能会成为孩子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磨蹭也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孩子自己本身其实还是挺积极的,但是总也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于是就永远都被催着快一点,久而久之就真的变慢了。

这样就需要家长自己做出改变,不要用太严格的要求去约束孩子,一直说孩子磨蹭,不慢的孩子也慢慢的变得不着急了。

还有一种就是孩子天生就是慢性子,从出生开始就是不紧不慢的性格,就连喝奶都是慢悠悠的。

这种其实也不能硬改,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未必能够让他们改变本性,但是可以从节约时间的角度来让孩子对时间重视起来。

 

1.父母让孩子越来越慢

孩子年龄越小就越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很多家长喜欢一手包办,早晨上学之前,给孩子牙膏挤好,书包整理好,早餐摆在桌上,孩子需要做的只是起床,刷牙,吃早餐就能出门了。

这样时间长了,就会让孩子形成做事情忽略过程,反正自己也不用管,有人安排,肯定会不着急。

还有的父母喜欢不停地“指挥”孩子做事情,认为自己的指挥能让孩子快起来,其实并非如此。

越是催促和指挥,越让孩子失去办事效率,一旦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会失去做事情的动力,立马就不干了,或者是磨磨蹭蹭的做事。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要将做事情的主动权还给孩子,适当的给孩子一些提示,但是不能全全包办或者是不停催促。

收拾书包自己去拿东西,玩具玩完了自己收拾,相信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学会。

年龄小做事情慢是正常的,因为他们还在学习做事的步骤,穿衣服不知道前后,把衣服穿反了没关系,熟能生巧。

其实训练孩子做事的过程,也是培养家长耐心的过程,很多孩子慢性子都是在家长急性子下对比出来的。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建立孩子的时间观念,比如说10分钟收拾玩具,看看是不是能收拾的又快又好,利用小孩子的好胜心,来让他们有时间意识。

让孩子知道时间是紧迫的,流逝之后就再也追不回来,很多孩子之所以慢是因为他们觉得时间多的很,父母总是在催促的时候说“再给你十分钟”其实就是给孩子心理造成还有富裕的心理暗示。

孩子的改变是需要过程的,父母要放下过于追求完美的心,孩子天性爱玩,精力不集中是很正常的,家长要针对这个特点先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就能够更加积极的完成作业。

同时对学龄儿童要遏制他们玩游戏的欲望,用奖励学习的方式让孩子将关注点都放在学习上,而不是玩游戏上。

父母要知道年龄越小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越短,一般来说5岁之前是10分钟,10岁之前是20分钟,12岁之后才能达到30分钟。

因此要根据这个时间来制定孩子学习的计划,让他们适当休息,这样在下一次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才能全力以赴。

2. 用拖延反抗父母

很多孩子其实都是在用磨蹭的方式来反抗父母,或者是想要引起父母注意。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父母的反应都不能过激,要先弄清楚孩子到底是因为什么反抗父母的催促,尊重孩子的意志和感受。

因为如果孩子是故意的,就说明他们已经有了个人意识,家长要找出孩子磨蹭背后的原因。

很多时候孩子其实是很认真的,面对父母的命令他们在好好的执行,但是他们做事情并不熟练,所以就导致家长越催促他们就越手忙脚乱。

因此父母在让孩子执行任务的时候,一步一步的下命令,比如说“快点收拾干净”这个命令就很笼统。

分解步骤来让孩子完成:先让孩子把床叠好,然后把地上的玩具都收拾到柜子里,最后把桌子整理好。

这样孩子既能学会整理房间的步骤,又能很快准确的完成,心里有了成就感,经过几次相同的训练,自然就能掌握规律,加快速度。

对孩子的每一次完成任务都要鼓励,尤其是年纪小的孩子,表扬就是行动的最好动力,父母只要注意不要虚假的表扬,真心实意的针对孩子的某一个行为进行鼓励就好。

有的时候催促是父母下意识的想让孩子依赖自己发出的信号,因为在催促的过程中,孩子会按照父母的命令去行动,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依赖心理。

家长要警惕自己的控制欲,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孩子的时间观念和家长肯定是不一样才会产生不一致从而产生摧促的行为。

但是孩子也有他自己固定的耗时表,家长要给与他们最基本的信任,放手让孩子去做,即使迟到了也要让孩子自己承担迟到的后果,这样他们下次就会更改自己的耗时表,加快速度。

很多时候父母认为的“慢”其实是在按照自己的标准想象的孩子造成的不良后果。

真的交给孩子去做,未必会有这样的结果。

父母总是认为没有自己的催促孩子什么都做不好,做不成,但现实情况未必是这样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做事节奏,家长枉顾他们的意愿,强行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命令去做事,其实就是在剥夺孩子的主动权。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浑身上下都是缺点,总能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挑出毛病来,本来说着孩子的这个缺点,在他做事情的同时,又发现了孩子另外一个缺点,一会说这个一会说那个,其实也是在分散孩子做事情的注意力。

所以一次让孩子做一件事,比如催促孩子赶快去做作业,就不要管桌子是不是很乱,成绩是不是不好,不然本来是要做作业的,结果一说桌子乱又要让孩子收拾桌子,这样就是在让孩子养成做事不专心的习惯。

尤其是在孩子专心做事的时候,更不能催或者是打断孩子,不仅会分散注意力,还会让孩子对父母的批评产生反感。

3. 家长忙不代表孩子就要忙

家长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情,上班忙着工作,回家忙着做饭,做家务等等。

但是家长忙并不代表孩子必须也要马不停蹄,父母的忙碌心态有时候会影响孩子。

比如说孩子想和爸爸妈妈说点事情,但是父母都忙着做事,孩子刚一开口,父母就催促说“要说什么赶紧的,我很忙。”这样其实是在无形拒绝孩子表达自己。

孩子有话不能说,不仅他们自己心里难受,还有可能造成亲子之间沟通障碍。

面对孩子要说话的时候,要放下手里的工作,仔细听孩子想要说什么。

孩子主动说其实就是在给父母和他们沟通的机会,如果能够每天都留给孩子一段时间来和他们对话的话,其实就能够听到很多孩子心里真实的想法,这样就有助于家长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所以孩子想说话,要让他们好好的说出来,而不是一个劲的催促孩子赶紧说。

4.让孩子快起来的原动力是“信心”

任何场合都不要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懒”“说了这么多遍怎么就记不住”这种否认的话。

对于孩子来说,反话不仅不会刺激他们前进,反而会让他们倒退。

每一次的否定其实都是在给孩子负面心理暗示。

多给孩子一些做事的信心,真正了解孩子的能力所及范围之内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的催促是因为不信任孩子能够做好,不给孩子表现的机会,总认为他们的做法不如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的好。

要学会给孩子处理事情的权利,要重视孩子做的每一件小事,多和他们说“谢谢”,能够增强孩子做事情的积极性和信心。

多和孩子商量,让他们参与到事情安排的过程中去看,这样他们也更愿意去亲自执行。

即使是上幼儿园的孩子,也能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并不是什么都不懂。

孩子不主动做事,做事慢,有的时候是父母一手造成的,他们不给孩子做事的机会,让孩子成为手中的提线木偶,什么都要控制,只希望往孩子能够专心学习,从不关心他们的爱好和娱乐,这样孩子自然对生活提不起兴趣,做事就会慢吞吞。

不管多大年纪的孩子,适当给他们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多陪孩子玩耍,多和孩子说谢谢。

家长摆正心态,不要什么事情都有很强的控制欲,告诉自己“孩子有自己的做事节奏。”

迁就一下孩子的速度,放慢心态来享受和孩子的共处时光,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孩子开始有了转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月15日 下午11:15
下一篇 2023年1月16日 上午12: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