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父母毁掉孩子自信最伤孩子的行为(五种父母毁掉孩子自信长大了越来越怨恨父母)
网上有个问题:你父母做过对你伤害最大的事是什么?
生活习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一个父母应该承担的,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直播课里,会系统的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勤与俭,让孩子能够按社会准则来去生活,将来出社会工作40年当中,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有一位网友的评论引起了很大的共鸣:“他们给了我一辈子的自卑。
浩浩妈妈眼里,儿子是个特别“没出息”的孩子,浩浩妈妈总是恨铁不成钢地抱怨,做啥啥不成,一点小事儿,就哭哭唧唧。
积木搭到一半倒了,浩浩咧开嘴就哭;
和小朋友发生争执,被抢了玩具,浩浩就知道掉眼泪儿;
出去玩,从来不敢主动和别的小朋友打招呼;
答不出问题,就撇撇嘴眼圈红;
爸爸妈妈和朋友聚餐,浩浩一个劲儿往父母身后躲,不敢和人说话……
浩浩妈妈在群里抱怨“我和孩子爸爸都是很自信的人,为啥生个儿子,却这么没出息呢?”
难道说孩子不自信,怕输自卑是天生的吗?
心理研究发现:孩子的自信萌芽于3-4岁,4-5岁的孩子就已经具有早期而有意义的自信。可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越长越自信乐观,而有的孩子却变得自卑懦弱呢?
实际上,孩子后天是阳光还是自卑,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建立孩子的自信过程很漫长,但是毁掉孩子的自信,却只要简单5步就够了!
经常和别人家的孩子比
《少年说》中,一个女孩委屈地希望妈妈再也不要拿自己和别人比,这让她感到很受伤。
面对女儿的哭诉,妈妈不以为然地说“我认为你应该这样做才能事半功倍”、“我是为了你好”、“我不打击你,你就可能有点飘”
在爸妈眼里,用“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很好地激发孩子的胜负欲和自尊心,让孩子更加努力。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当孩子听到父母不断赞扬别人家的孩子时,内心的第一个想法就是“父母爱的是他,而不是我”。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嫌弃,厌恶,从而会产生自我厌恶。
在父母的不断比较中,孩子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我评价不断降低,他们会变得敏感、焦虑,产生无力感,甚至出现抑郁情绪。
总是不断否定孩子
《爸爸去哪儿》中,杨烁是一个非常喜欢否定孩子的父亲,他对儿子不是责骂,就是嘲讽。在他的不断否定下,杨雨辰总是哭丧着小脸,双眼无神,情绪敏感。
父母对孩子的过分严厉和不断否定,对孩子不是爱,而是一种深深的伤害!
孩子每天都生活在不断地批评、指责和嘲讽中,他们得不到父母的肯定,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情绪总是处于惶恐之中,内心没有安全感。
他们开始认同父母的否定,认为自己做什么 事情都是错的,他们习惯了否定和自我否定,渐渐地失去了自信,变得敏感谨慎,什么事情都不敢去做,去争取,因为在他们心里自己注定是个失败者。
可以说试图用否定来激励孩子是最愚蠢的做法。孩子需要肯定而不是否定。不断地否定只会让孩子被打压,变得胆小懦弱。
替孩子决定一切
父母认为,孩子还小,很多事情都不会做,很多决定都做不好,于是就伸手为孩子包办了一切。他们从来不会问孩子的意见,而是擅自为孩子选择,为孩子做决定。
父母的包办让孩子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他们会认为“反正我也做不好,反正做不好会被骂,那还不如不做!”
慢慢地孩子就失去了做事情的主动性,成为了一个没有主见,没有想法的人。一旦让孩子独立去做事,做决定,他就会瞻前顾后,左思右想,优柔寡断,一点能力也没有。
喜欢抱怨生活
充满负能量的父母养不出积极向上的孩子。
父母不断抱怨别人的不好、抱怨工作的劳累、抱怨生活的不公,觉得任何人都对不起自己,任何事情都不公平,家里总是充满了负能量。
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孩子,也会成为一个负能量爆棚的人。
他们心胸狭窄,特别是当他们考试成绩不好,工作遇挫,失恋,和朋友闹矛盾的时候,他们第一个反应就是“都是他们的错”,
他们痛恨老天的不公,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对社会,对他人充满了怨气。
他们善于推卸责任,喜欢逃避,最终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和信心。
很少陪伴孩子
《积极心理学期刊》发表的论文中写到:“儿时能得到父母温情、回应的调查对象,生活满意度较高,心理更健康。与之相反的是,(父母)控制欲强与(调查对象)生活满意度较低及心理健康较差存在显著关联。”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是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父母缺位,长期被忽视的孩子,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性格孤僻、暴躁易怒、自卑敏感,不自信,不阳光。
他们渴望爱,又不敢爱,他们认为自己不值得,对亲情,友情和爱情总是患得患失,处于矛盾的心理。
英国文学家培尔辛曾经说过:“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如果一个人没有自信,胆小自卑,敏感懦弱输不起,他的人生注定处处受挫,不会幸福。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写道:“自信须从幼年培养,不然,成年后再作补救,往往事倍功半。”
孩子的自信不仅仅是多鼓励,多引导,多指导孩子勇敢面对困难。更多的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否是正确的,是否是正面的,积极的。
强大的内心,稳定的内核是决定孩子未来是否幸福的重要底色,而如何帮助孩子打好幸福的底色,关键就在于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