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之间的沟通案例

亲子之间的沟通案例(亲子对话案例)

一直以来,有关亲子教育的课程都非常火爆,看过太多家庭案例,与其花时间学习亲子教育,不如先学会怎么跟孩子对话。

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处理好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会涉及到亲子沟通的技巧,亲子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等,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如何提升亲子沟通技巧三大课程,分别是NLP亲子沟通,高效能亲子沟通,GROW沟通等,家长你学会运用哪些?

事实证明,在对话中成长的孩子,不仅能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更好的未来发展。

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说说亲子对话这件事儿。好让大家快速找到自己曾经与父母沟通出现问题的原因,避免同一事故在自己和孩子身上再次发生。

那话不多说,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分别从:亲子对话的传递过程、准备事项、对话技巧,以及在不同场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亲子对话,这四个方向展开。

 

01亲子对话的传递过程

当我们去了解一件事时,最底层的逻辑是什么?没错,掌握事物的运转规律。亲子对话这件事也不例外,我们需要知道它的传递过程是怎样的。

根据孩子的对话日常表现,我简单总结出以下规律:当孩子听到一种语言后,会马上得到一个想法,然后身体发生回应,最终建立一种情感。

举个例子就很直观了:(视频)

视频中的女孩听到母亲说:“你怎么就这样没出息啊,当废物好了!”

女孩表现出的对抗情绪,就是因为母亲的语言暴力,让她产生了,母亲根本不在乎她的想发,画面中女孩表情非常痛苦,整个身体都表现出拒绝,这个场景下她只能给出“我就是废物啦,怎样!”这种回应。

举的例子比较极端,主要是想让大家更直观理解亲子对话传递的关系,一个好的对话,需要一个好的开端。

在进行亲子对话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孩子交流使用的是感受。

当孩子听到你说了一句话,她的感受基调就已经先入为主,可以说直接确定了你们本次对话的终点,是达成对话目标,还是产生对抗。

当然这个规律不仅适用于亲子之间,可以延伸到所有的对话场景。

02 亲子对话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相互尊重是沟通的起点,要意识到无论你是家长,还是孩子,你们都是平等的人,享有受国家保护的平等权,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不要因为你是大人就剥夺本应属于孩子的权利。

同样,不要因为他是孩子,就可以对你呼来喝去,什么“孩子长大了就好了”、“不要跟孩子一般见识”……

嘶……一个都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孩子,一个德行都出现问题的孩子,我不知道长大了会长成什么样?

尊重,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但现实往往是,家长为了快速达到教育目的,直接挑选了当下最奏效的语言方式。

什么是当下最奏效的语言?简单粗暴的命令、训诫和欺骗,你想想是不是。

虽然孩子是不成熟的,他们的成熟度不可能跟我们一样,但是在孩子的年龄段里,他们就是一个个独立而成熟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和心理都符合属于他那个年龄段的需要。

这与成年人做与自己的年龄相匹配的事,是相同的道理。

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在与孩子对话的过程中,就要像孩子那样思考。

尝试用适合孩子年龄的语言来解释一些事情。试着把自己放到孩子位置上找到最好的交流语言。

最好的方法就是听听你的孩子他们平时怎么说,然后使用他们的词汇。

不要以为这个很简单,我们总尝试去猜测孩子想什么,他们小小的脑袋里总是有很多天马行空的东西,但作为早已成年的我们往往已经固化了思维,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思维方式,因此想要真正地像孩子那样思考,还真需要多用心观察孩子。

曾有一个笑话说,妈妈领着女儿去动物园参观,回来后叫女儿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满以为她会提到各种有趣的动物,结果女儿却说满世界都是“各种腿”。妈妈这才想到,原来她的个子矮,看到的位置低,一路上见到最多的当然就是腿了。

我们既要像孩子那样思考,也要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待事物。

比如:关注孩子关心的话题。

很多父母苦恼跟孩子聊什么,聊学习,孩子不耐烦,聊朋友,孩子不愿意。所以聊不到三句,双方就不欢而散。

对话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父母与孩子内心深处的交流与碰撞。

建议父母们不要总跟孩子聊学习,试着找一个你们都感兴趣的对话主题,最好是你擅长的话题,这样不仅能跟孩子聊起来,因为你很擅长这个话题,还能无形中增加孩子对你的崇拜感。

我们把亲子之间的共同爱好,叫做亲子同好。找到你们的亲子同好,只有双方都喜欢讲,才能有对话的共同语言和情感基础,避免尬聊。

另一个,亲子对话的切入点,产生在孩子向你提问的时候,这个我们放一会再说。

03 跟孩子对话也是需要技巧的

跟孩子对话怎么说?往下看:

1、先听后说

当孩子表达与家长不同的观点时,往往带着孩子特有的情绪,需要家长正确地理解他没有表达出来的小心思,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卸下成人的思考模式,找到孩子情绪背后的想发和诉求。

有的孩子一天没有见到父母,即使很困,他可能也会坚持要爸爸妈妈陪他睡觉讲故事。这时候你要明白,孩子的这种不听话不是无理取闹,他的潜在诉求,是希望爸爸妈妈能陪陪他,跟他说说话。

父母要知道,孩子哭泣、撒谎、发脾气,其实是想获得你的关注和关心,要想让孩子对你无所不谈,家长就必须先有一种倾听的意识,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2、简单的说

孩子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不成熟,正是因为孩子的不成熟,才被称之为孩子。

既然孩子是不成熟的,那么这就意味着:你们获取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即便是相同的信息,你们思考的方式、深度也是不对称的。

事实证明,作为孩子很难理解复杂的信息,你说得越多,孩子越蒙,越不明白,就越着急,小孩子是真的会被气哭的。

所以面对思维简单的小朋友只要简单说明前因后果就好,别把他们要理解的事情弄得太复杂,尽量把事情说得越简单越好,不然他们是不会明白的。

其实有些时候简单的动作会比语言来得更有效。比如在小朋友随手乱放玩具的时候,你可以牵着她的手去把玩具归位,然后给他轻声提醒“把玩具放在玩具箱里”简单的话语简单的动作会更有效。

3、禁止说“不”

孩子最讨厌的“家长语式”就是各种“不”字打头的禁令,诸如“不准看电视”“不准玩手机”等。这不但与他们好奇探索、自由烂漫的天性相悖,还否定了他们的自我诉求和个人意志。可以说,这种语式背后的潜台词都是不信任、不放手等负面的信息,面对这种控制行为,孩子们当然不会喜欢、当然会很委屈。

4、不要催促

快点出门、快去把饭吃了,你再不快点就要迟到了……这些话你是不是很熟悉。每天都要催促孩子几十次,你累孩子也累。催促传递的是焦虑和紧张。

回想一下,当你催促孩子快点穿衣服出门的时候,孩子是不是经常着急的找不着北,衣服哪去了,诶呀,怎么穿反了。适当的催促能够给孩子建立时间意识,但是过度的催促,会让孩子紧张焦虑,不知所措。

跟孩子沟通时也是这个道理,你越要孩子背古诗,孩子越不会,凡事不要催促,有商有量,才能水到渠成。

5、别人家的孩子

最后我们说说,对话大忌:别人家的孩子。

相信爸妈们对于“别人家孩子”这句话应该都不陌生,而且深受其害。

在当下这句话可以说是特别的流行,“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兴趣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出类拔萃,而且还不用操心。总之,不管是啥,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当你在说“别人家孩子的时候”,也请你先看看别人家的父母。

设想一下,你的孩子回家问你,爸爸,你今年绩效怎么样,有没有机会升职?隔壁王叔叔都出任CEO了,我什么时候能成为CEO的儿子跟我们同学显摆显摆?

你想想,你是什么心情?挫败?气愤?羞愧?还是焦虑?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都会产生负面情绪,何况是一个发育期的孩子?

别说三观,五官都没定型呢。

你一句“你看看人家楼上的小强这次又考了一百分,你再看看你的,说出来我都替你丢人,你还好意思让我带你去游乐园?”对她来说是暴击啊。打击自信心不说,可能还会失去学习的内驱力,养成喜欢跟人比较的性格。

人的幸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喜欢比较的人,注定是不幸了,而你,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04 多场景解决亲子问题

我选取了日常生活中四个最常见的亲子对话情景,一一拆解给你,还不转发给你家另一位?

孩子提问、行为纠正、教育批评、表达观点。

1、孩子提问

孩子是什么?那就是一本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

孩子一提问,家长就发笑。

这是多好的亲子对话机会啊,抛开填鸭式的教导,灌输式的经验教育和滔滔不绝。

一定让让孩子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你会不会回答都没关系,让孩子说,这不仅能够缓解你思考用什么词语来跟孩子交流的压力,同时也能让你了解到你孩子的成熟度,掌握他们已经学到了哪种类型的事情。

这些都有助于你将来在向你的孩子解释其他事情的时候使用最恰当的词语。而且提问式的沟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这让孩子学习得更多他感兴趣的事物,而不是你认为他感兴趣的事物。

在回答的孩子提问时,不要直接告诉答案,跟孩子一起寻找答案,适当给予提示就行。

2、行为纠正

训斥孩子真的没用,不如把你对孩子行为的看法和感受,通过“第一人称”客观直接的告知孩子。

比如把“你把玩具扔到到处都是”,换成“妈妈很忙,还要帮你收拾玩具,真的很累。”把指责性质的“你”换成“我”,会让孩子更平和,减少抵触和逆反心理。

“第一人称传达法”表达的不是“孩子有问题,孩子做错了”,而是“因为父母有问题,所以需要孩子的帮助”。在描述孩子的行为后,对孩子表达出父母的真实感受,不仅能帮孩子改正不良行为,还会让孩子懂得体贴父母。

3、批评教育

批评孩子,最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时机,想好方法和强度。

不要泛泛指责,要具体。如果想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习惯,就要直接地指出具体的问题,因为孩子们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

但很多父母却喜欢反其道行之,选择隐喻说法或使用象征意义的物品来说明,比如“你能不能听话?你给我好好做。”这些抽象模糊的表达会让孩子产生混乱,不能正确认识错误。

因而父母和孩子对话时,少否定,多肯定。比如“我希望你不要和我顶嘴”,换成“我希望你能好好听我说话。”

而且要尽量在3分钟内说完对话要点,包括对话主题、结论等。时间太长,孩子会跑神,无法专注听完。

另外,和孩子对话时,语气坚定和善,不要不耐烦或发脾气。

不用负面词语,要客观积极。

日本早期教育专家七田真曾说:“批评孩子要控制在一分钟内。若是没完没了的不断批评,孩子就不会再听。”

比如指责孩子“你为什么总是这样?”,不如说:“你做得都很好,如果能搞好个人卫生,就更好了。”比如指责孩子不收拾屋子“你房间太乱了,像狗窝。”不如这样说:“你房间书架很整齐、床上很干净、如果能把地拖干净,就更好了。”

4、表达观点

最后,想告诉大家:亲子对话不仅仅是发生在做错事的时候,更多的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对话。比如,借助一起看新闻、聊电影、利用互联网热点等等,引导孩子对话。

不仅能了解到孩子的想法,还能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深度思考的好习惯。

亲子对话是是家长自我修炼的一个过程,要不断清空自己,掌握正确的方法,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能够给你一些实践指导!

但愿几十年后,你的孩子想要回家,不仅是因为生理意义上的亲子,与社会意义上的共同生活而产生的自然依赖,而是她真的想要回到那个充满温馨的欢乐的家庭,想见到那个跟自己有话聊的父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月25日 上午11:03
下一篇 2023年1月25日 下午1: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