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接纳孩子的坏情绪(孩子发脾气怎么疏导孩子的情绪)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大家好,我是刘桦。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发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孩子心理建设的直播课里面有详细的讲解,面对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长如何系统的去帮孩子做好心理建设,陪伴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这是每一个家长必学的课题,家长你认可吗?
前段时间,有家长向我反映,他的孩子上三年级,动不动就发脾气,还出口伤人,说脏话。问我怎么办?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有些家长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家里肯定也有人爱说脏话,脾气不好,孩子就有一样学一样。
是,坏境的影响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导致孩子情绪失控。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你对待他的错误的方式,决定了他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就像美国教育学博士珍妮·沃斯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写的那样: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纳之中,他就学会了爱;
····························
所以说,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个环境,不单单指物质层面,更多的是指孩子的心理和精神层面。
现在,很多父母都发觉,孩子越大脾气越大,也越来越难管,
这是为什么呢?
人家都说,孩子越长大应该越懂事。
这是因为,在孩子“第一次”时,父母没有进行有效、恰当的指导和引导。
比如说,当孩子“第一次”骂人、说脏话,父母没有十分重视,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纠正不良的行为。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不对啊,我有纠正,我批评他了,我骂他了,如果他一两次不改,我还会揍他。
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会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他可以趁你不在的时候骂人,说脏话,他也可以在心里骂你。
这种方式,还会导致孩子其他不良的行为出现,比如,撒谎。
因为,你并没有让孩子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如何做才会更好,孩子压根就不知道。
所以,这种方式没有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等到孩子慢慢长大,自我意识增强时,就会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不服管。
那么,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父母该如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呢?
指出错误
父母千万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孩子会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
我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没事的,孩子长大了,就知道了。”
事实是,没有人指出来,孩子永远不会知道。
所以,父母要明确地指出孩子所犯的错误,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为什么会做错。
但是,这里父母要注意哦!指出孩子的错误,不是让你去骂孩子,孩子的错误,只是针对他的行为,跟他这个人是没有关系的。
比如说,孩子喜欢玩水,结果在家里玩了一地的水,你不小心走过去摔了一跤。
通常,父母会这样说:“谁让你在家里玩水的,你看,弄的到处都是,你怎么那么不省心,不听话呀,害得我还摔了一跤,你太讨厌了,妈妈不喜欢你了。”
这样的言语,就是没有把孩子的行为和他这个人分开。
孩子玩水,只是他的天性使然,但他并不知道,把地弄湿了,会让人摔跤。但是,“不听话” “不省心” “讨厌”都是指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给孩子贴上了一个标签。
那么,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我不听话” “我不省心” “我太让人讨厌了”,这些都会成为孩子的“自我评价”。
当孩子自认为我是一个“不听话” “不省人” “让人讨厌”的孩子时,他会时不时从行为中表现出这些“标签”。
因此,你要指出孩子错误的行为,“妈妈摔了一跤,好痛,你看这里,你玩水时,把地上也都弄湿了,妈妈滑了一下,所以摔倒了。”
这样说,孩子就知道,原来是自己玩水,把地弄湿了,妈妈才会摔跤的。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听话” “不省心” “让人讨厌”。
然后,妈妈可以再告诉孩子:“你要玩水,可以在水池里玩,或者在浴缸里玩,这样就不会弄湿地了。”
这样,孩子也了解了行为规范,明白了该怎么做才是对的。
2、制定惩罚规则,让孩子明白后果
对于要不要惩罚孩子,现在有很多的争议,有的家长认为,不应该惩罚孩子,会让孩子自卑、怯懦; 而有的家认为,要惩罚孩子,不然孩子会无法无天。
我认为呢,惩罚本身不是问题,它只是一种教育方式而已,关键在于,你如何应用。
《正面管教》认为,不要惩罚孩子,而是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什么意思呢?在这里,我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在《做睿智父母,助孩子成长》的专栏里,我有详细的讲解。举个例子,
比如说,外面有点凉,孩子不肯穿衣服出去,一般父母都会着急,逼着孩子穿衣服,如果孩子不听,就不给买玩具。
自然后果,就是让孩子不穿衣服出去,他会感觉到冷,而这个“冷”就是孩子的“不穿衣服”这个行为带来的直接的,自然而然的后果,他会感觉不舒服。
但是,这跟父母没有关系,因为,这个“冷”的感觉不是父母带给他的,所以,孩子不会生气,不会闹情绪。
那么,下次不用父母逼迫,孩子都知道,外面凉,出门就要穿衣服。
但,我的观点是,不是所有的行为,都能让孩子去体验自然后果的。
比如说,骂人,说脏话,不尊重人。如果父母也用自然后果的话,到时就晚了。
为什么这么说?
如果孩子骂人,不尊重人,一般大人不会跟一个孩子计较的,只是觉得他还小。
对于孩子来说,他没有体验到让他不舒服的后果。孩子自然就不会觉得这样做不好。
等到孩子渐渐长大,进入大学,进入社会,他还是骂人,不尊重人,那这个时候,人们就不会对他客气了。《家庭教育:孩子未被家庭“修剪”,迟早会被他人“修理”!》
所以说,有些行为,需要有惩罚规则来制约。但是,这个规则是需要提前就制定好的,而不父母突然来了一个惩罚,或是想怎样就怎样。
这样孩子很难接受。就好比,我们去一个公司上班,公司的规章制度是,迟到要扣工资100元,这是你第一天上班就知道的。
有一天,你上班迟到了,被扣了100元,你不会有任何意见,因为你早就知道,自己要承担什么后果。只怪自己起晚了,然后计划晚上要早睡。
但是,如果你并不知道迟到是要扣工资的,应聘时老板也没有告诉你。结果,有一天你迟到被扣工资了,你心里会怎么想?你会不会想:“怎么能这样?这种事情也不早说,莫名其妙地被扣了100元。”
你会责怪老板,做事不到位。一整天都会有情绪。
所以说,在家里,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好规则,比如,骂人,一个月都不能买玩具;对长辈不尊重,就不允许吃零食等等。
这个要根据每个家庭不同的情况来制定,还要根据孩子的喜好。被罚的,一定是孩子最在乎的。
这里要注意一点就是:温和而坚定的执行,温和而坚定的执行,温和而坚定执行。
重要的事说三遍。
孩子哭闹都没有用,一个月不能买 ,就是真的一个月不买。孩子才会认识到,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买单。下次自然就不再犯,除非他对玩具没兴趣了。
否则,孩子会无视这些规则。
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安全、温馨、宽容的心理环境,是培养孩子优秀品质的沃土,它有助于孩子形成丰富的情感。
有研究表明:恐惧容易转化为攻击、怨恨,而安全、信任则容易转化为同情和爱。
所以说,父母应该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然后鼓励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让孩子没有恐惧感,没有紧张的情绪和防备的心理,这样,相互之间就容易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平等有爱的融洽关系。
从而为发展孩子健康心理,为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