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为什么叛逆?
说白了,从生理上来说,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
这个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他们从少年迈向成年的过渡阶段。
青少年的大脑中负责处理情绪、思维和情感的部分已经发育得较成年,
而负责控制情绪、情感和动机的部分已发育得较成熟。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成长到了18岁,处于一个不可思议的阶段。
他们可以像成人一样思考,并与成人不同。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把成人所说的话当成真理,并相信自己。”
儿童心理学者有话说:
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
电影《银河补习班》里,马皓文就因儿子马飞得不到自己的爱而伤心。
他并不是不爱马皓文,而是不知道该怎么样爱他。
马皓文本想亲自辅导他,却被告知他的爱马已经辅导过多次,无法回答。
马皓文这才放下心来,不再批评他。
然而,现实生活中,哪有这么好的教育孩子的?有很多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甚至直接进入了“马飞”模式。
他们打着“为你好”的幌子,帮孩子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份选择。
这背后,就是爱马“鸡娃”的心安理得,偷懒的心安理得。
这种爱马真的是爱吗?当然不是。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本应该是满足孩子内心需求的一个“乖孩子”,却成了把孩子一步步逼成了一个暴躁的“熊孩子”。
01 父母的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你能把饭吃完吗?”
“你能吃饱了吗?”
“你别再想买东西了,赶紧去写作业!”
“衣服裤子穿反了吗?跟你说过多少次了?”
“你为什么老是这么拖拖拉拉拉?”
这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爱的一种表现。
可惜,这种方式在父母的眼中并没有什么效果。
那么,有哪些错误的表达方式呢?
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肯定不是大吼大叫,觉得自己比孩子声音大了就是说一些侮辱性的话,其实不然,孩子只是发泄了自己的情绪,但孩子的感受是父母眼中的叛逆,即使孩子被父母理解了,但是心里也会产生怨恨。
这个时候,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心情,孩子所犯的错误,也要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避免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
孩子说我不想读书了,说什么都没意思,不如趁早打工吧。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是这样也会让你的生活不开心,我很理解,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
而且这个时候,选择错误并不代表失败,恰恰相反,孩子有了自己想要的目标,因此才会努力奋斗,从而生发出积极的学习冲劲。
如果孩子遇到了厌学情绪,家长要理解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尽量提供一些学习上的一些帮助,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指责孩子。
比如说,孩子觉得学习太难,可能是因为有些内容他还没有掌握,或者是对某个知识点不太懂,所以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没有及时的去解决,父母帮忙解决不了。
那么,父母就应该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告诉孩子,自己也有不会的题目,也可以向孩子请教,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只要自己认真对待每一次的作业,认真对待每一次的考试,那么最终取得好成绩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02
不是不想学,可是学习太苦了
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呢?
记得以前上学时,身边的好同学,虽然都是来自农村,但是学习成绩都非常好,而且性格也非常开朗,阳光、开朗。
记得初中的时候,因为一些原因,放弃了保送的机会,转学到了省城私立学校。
离开高中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学一门技术。
我曾学过一门技术,现在想来想去都觉得很简单,那就是去炒个鸡蛋。
可是从哪一天起,我发现学技术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大一开始,我第一次听说很多都是大专院校的,就直接去找了衡中老师,跟他谈了几次话,我觉得这还是挺好的,一是怕自己会耽误,二是怕老师会说自己有眼高手低的心理素质,后来我就真的去了。
在一个学风优良的学校里,我们虽然也有竞争的压力,但是压力毕竟是客观存在,我们的考试制度不能影响我们。
在换了衡中,没有谁不希望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哪怕是一所普通的学校,在衡中,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有成为学霸的学生,有成为学霸的学生。
而在我们这里,没有考上普通的学校,所以没有一个被录取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承受着心理的压力,即使是一家人,也要有一个幸福的生活,每个人都要学会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