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孩子最怕什么

叛逆的孩子最怕什么

爱顶嘴,最怕说不!

“叛逆”,这个词,很多人可能都听过,一般人会以为,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觉醒的正常表现。

但实际上,真正有害的是孩子叛逆的自我意识。

每个孩子成长到叛逆期,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口头禅”。

“你怎么这么不省心”

“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听话”

“不就是让你看多了吗,这么大了还不懂事”

……

可是,当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却还是会跟家长对着干。

“我长大了,要自己拿主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也是孩子走向独立自主的重要一环。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正确引导,不能让孩子在青春期叛逆中受伤。

3.

只看外表,不倾听孩子内心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我们对于教育孩子的误区,就在于批量生产建设,其结果是令人不安的。”

一些家长把教育孩子的目的当成了“驯化”,甚至不惜重金,结果却收效甚微。

在学校教育,孩子只有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通过完成自我体验,他们才能找到自我价值。

而在学习中,孩子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我价值,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也就会激发。

4.

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自主性,就是孩子自己对自己的掌控,对学习有一定的掌控感,就是孩子成就感的来源。

研究显示,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是孩子热爱生活的重要支撑。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朋友是个急性子,朋友很聪明,但他总是很慢热,工作经常换了好久不做。

朋友说,最近一段时间,他每天都像是在做梦,常常是工作到一半就要睡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肯起床,但朋友还在担心,因为白天要做个接生龙活的好苗条,就怕没时间,担心就总是留到深夜。

总是喜欢安静,不喜欢同事交流,晚上和朋友玩到很晚,总是比白天回来还早,朋友和父母都很难理解。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内心还是比较渴望在这样一个温馨的环境中生活,而不是父母每天给他们制造精神压力,也不会太多关注他们的情绪,所以,孩子才会如此沉迷在样的世界。

孩子虽然小,但他也会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想要的只是一个全神贯注的陪伴,而不是一个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那这样的陪伴是为什么呢?

首先,父母觉得孩子只要自己忙,或许以后就不需要陪伴了,就会把手机当成自己的“保姆”。

其次,父母觉得孩子需要陪伴,但也需要自己的时间,虽然陪伴也很忙,但并不影响他们身心健康,而且他们也可以有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做孩子的朋友。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出现问题,往往是在发出的信号。孩子的行为习惯来源于父母的日常生活,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首先做的不是反思自己的行为,而是斥责孩子。

但是我们忘了,孩子在刚出生时,也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父母在孩子0-3岁之间,是他最依赖的人。

一旦父母出现斥责的行为,孩子就会因为害怕而屈服,因为害怕父母的斥责而变得更加胆小,甚至做出一些叛逆的行为。

父母不当的管教,其实也是在助长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

“妈妈,我觉得我应该好好练琴,不然不应该。”

“妈妈,我觉得我应该好好练琴,不然不应该。”

“妈妈,我不想去上学。”

“妈妈,我不想上学。”

“妈妈,你知道为什么吗?”

“不知道。”

“要不我们给你请假,给你一天,带你去超市,看你想吃什么,咱们买什么好吃的。”

“妈妈,你不想上学。”

“不想上学,就让你不去!”

“妈妈,我肚子疼。”

“那就不去上学了。”

“不想。”

“那就在家吧,妈妈陪你。”

“妈妈也不想去。”

“你看你都这么小了,你就不想上学吗?”

“不,不想上学。”

“那你想去干嘛,想好了再去。”

“妈妈也不想去,妈妈要去上班。”

“那你想去哪儿呢?”

“我想跟你一起去奶奶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2月4日 上午12:42
下一篇 2023年2月4日 上午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