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女儿厌学不去学校咋办
高二开学后,女儿在家整天玩手机,一天到晚抱着手机不放,我和老公尝试过把她手机收走,但孩子跟我们大吼大叫,说要去上学,怎么劝都没用,我和老公想了个办法,我们每天一起出去散步、跑步,女儿晚上就乖乖地回房间睡觉了。
一开始孩子还比较容易,坚持了一个学期下来,女儿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基本不碰手机了,我们以为她适应高中生活就可以了。可是,女儿刚开始住校,没有手机,我们担心孩子被同学孤立,也担心孩子成绩被拉下,更担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一位家长说:“我女儿和我女儿是住校,一开始一放学回家就抱着手机玩,吃饭也顾不上吃,作业也不写,每次都是晚上11点以后才开始写完作业,不到1个小时,就要赶作业。”
一位家长说:“我女儿和我女儿是住校生,周末回家就把房门紧闭,不让我进去打扰她学习,并且作业从来不写完,我都不知道她到底在干什么。”
一位家长说:“我女儿和我女儿同班同学一直都是班上前十名,这次期末考试成绩下来了,全班只有她考了个一百多名,当时我也是很高兴,就把这事告诉了他。没想到他却说:‘你有什么资格?你自己不努力还不是为我读书?还不是要我跟你们一起丢人现成什么呢!’”
其实这个案例中,这位家长的出发点确实是为了孩子好,但却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认为孩子在学校不适应是应该的,一味的批评指责。
在孩子的角度,她自己应该是很努力的,她没上过高年级,没有上过学前班,没有上过幼小衔接班。所以无论孩子有什么样的成绩,她都是期望孩子能成为人中龙凤。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她就经常给孩子灌输“要赢在起跑线上”的思想,让孩子拼命学,甚至连晚上做作业都要花一个小时,都要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
这样导致了孩子的压力很大,很多时候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就是因为家长的期望值过高。
期望值过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动力,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厌学。
第二,是孩子的学习兴趣被打击掉。
其实孩子的兴趣都是很鲜明的,比如孩子在学一种乐器,或者画画,或者唱歌。当孩子对一件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兴趣都会被打击掉。
第三,父母在一些事情上偷懒,没有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成绩好,一方面,在言语上经常会偷懒,比如孩子在学骑自行车,会问父母,你学的怎么样了?这时候家长会说,要不是我当年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现在要是为了孩子将来有个好工作,我的工作都要完了,我的人生都完了。这就是典型的学习内驱力被打击掉了。
如果孩子是因为成绩不好,这种学习内驱力被打击掉了,孩子内心没有了学习的热情,而且外驱力没有被激发出来,就会消失不见。
要是孩子是因为外驱力失去了兴趣,他就不会有学习的动力,如果孩子是因为成绩好,外驱力被激发出来了,外驱力就消失了。
作为家长要想提高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就要避免把孩子学习变成家长的苦差事,这也是我们“夸”孩子的根本目的。
孩子的感受和兴趣被调动起来,学习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
如果家长把学习变成孩子的苦差事,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孩子的学习效果也就会“告知”家长,而不是“被唠叨”。
04 夸孩子,越夸越聪明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成长型思维”的概念,即夸孩子努力和成就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更容易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以后遇到挫折时更愿意挑战自己,而不容易自我放弃。
为了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父母要适当的夸孩子,不要“太聪明”,“夸奖”的蜜糖效应,对孩子产生的积极作用很大。
学会夸孩子,需要一些技巧
1.正确夸奖方式
夸奖孩子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夸孩子一定要夸具体的内容。
“你真是个好孩子”,“你真聪明”,这样的话就像“我说”的强化式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误导。
如果夸孩子努力了,没什么“值得”,他很可能会认为努力没什么意义。
2、夸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表扬孩子的过程,不要夸赞他的结果,而是夸奖他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比如,当孩子拼完一个玩具的时候,他很努力的在观察到了,把这个玩具放在那里了,但是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努力,而是选择了成功。
那么他就会从中获得经验,下次再拼个更多的玩具。
而家长对孩子表扬鼓励的话,可以是这样的:
孩子,你今天拼的很好看哦,而且你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一定会很开心的!
这种表扬,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鼓励,并且很愿意配合家长,并且会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