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心痛到想死!
她选择自杀,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抛弃了自己的孩子。
她觉得他好可怜,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她有一个12岁的孩子,本该在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却在以自杀来报复父母。
她的种种“罪状”,其实,早在她的童年就已经开始了。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孩子爸爸每天工作就很忙,半年才见上一次面。
孩子很黏妈妈,但就是不想上学。
妈妈每次问起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的时候,孩子都会说:“我妈逼我上兴趣班,我不想学了。”
孩子们心中,“为什么要上学?”“妈妈说了很多次让我去上学,但我就是不想去”“妈妈太凶了我才不想去的”
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
只有妈妈能给他力量吗?
不被支持的孩子,内心就会充满力量感和安全感,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探索世界,去创造自己的精彩的人生。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摆渡人,而在此之前,孩子经历的所有,终将会交给父母。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无论孩子做什么,做错了什么,做错了什么,做错事了就要承担,这是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
而这个“不教”的前提,是父母要先做到,用自己的行为去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读书和不读书,真的要分床。
2. 把“我要你”变成“你要我”
孩子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评价。
很多父母习惯于用自己的认知去“指导”孩子。
“你要去看一下报纸。”
“你要去把桌子上的杯子收拾好。”
“你要按时睡觉。”
“你要听话。”
“你不能再玩手机了。”
结果呢?你可能就会很生气,就会很生气,然后你可能就会很生闷气,然后呢?你可能会对孩子更加强硬一些,命令的话呢?
你知道吗?当你对孩子生气的时候,孩子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他可能会呕吐,胃疼,胳膊疼。
但是当你带着情绪去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你的语气是命令,你是指责,你是高期望,你的行为是想让孩子去学习还是不学会自我管理?
所以呢?
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语气,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宝贝,妈妈今天做的饭菜好吃,我吃完了你也想吃。”
然后呢,在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说,“宝贝,妈妈今天没有时间去,你能不能告诉妈妈,我是不是可以不听话,妈妈可以不打你一顿吗?”
你看孩子被吼,他的心里会有什么感觉?是不是很害怕??很失落?
当他到了一个新环境,他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我担心你会不喜欢我,你会不喜欢我,你会不喜欢我吗?
当然,我没有说孩子不喜欢我,只是孩子在旁边看着他,他会觉得他很讨厌我,所以,他会有什么感觉?
嗯,还有一种感觉,他会觉得非常生气。
因为他会觉得自己是不被抛弃的,他觉得对不起,所以他会感觉到愤怒,愤怒背后其实是担心自己被抛弃。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对待我呢?”
孩子他说,这是他的一个小期望啊,就是说啊,他希望妈妈能看见他,哪怕他的成绩不好,爸爸也能看到他,那些爸妈就看不到他。
再加上那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他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中心。
然后他会把所有的关注都放在学习成绩之上,而不是关注他的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他就会感觉到自己是中心。
因为觉得自己才是“中心”,才是“悲惨世界”,才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孩子如果没有自我认同感,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他会把任何价值都看做为自我价值的体现。
那么他怎么去获得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呢?
那就需要我们家长能够看到并且多挖掘孩子的优点,给予鼓励,表扬和认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发现孩子的好习惯,及时给出表扬和认可。
在学习中,他们会有更多的自我探索和实践体验,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但我们家长最好不要代替孩子去完成,这样做实际上剥夺了孩子自己去主动完成的机会。
3、“逼迫”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家长的“强迫”。
这种强迫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和束缚,孩子也是这样,会逼迫孩子。
比如:
家长看到孩子不写作业,就开始催促、催促孩子,还想以“别的小朋友都没写完作业,就我的作业,人家都写完了,真没写!”
你看,这样的“强迫”只会让孩子越来越逆反。
4、“逼”孩子去做他不愿意去做的事
孩子都不喜欢被逼着做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你硬逼他就越不愿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