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听话打屁股吗?
近日,法国国家医疗机构颁布规定,儿童、青少年被允许在卧室使用“家庭日”,作为“死亡日”,法国教育部长布朗盖在他的新书《儿童不宜使用教育系统》中从3个方面对儿童进行了明确指示。
他在这里推荐一些广受家长和老师欢迎的教育类书籍,比如《正面管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听孩子说胜过对孩子说》、《好性格让孩子受益终生》。
孩子叛逆厌学怎么办?父母如何帮孩子提升学习内驱力?
第一步、家长的认知观念,稳定自己的情绪与能量场,能静下心分析导致孩子叛逆厌学原因;
第二步、家长调整与孩子的沟通技巧,减少唠叨,学会用我信息、GROW沟通、NLP亲子沟通等沟通技巧引导孩子;
第三步、帮孩子做好心理建设;厌学情绪的疏导;提升孩子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等;
第四步、协助孩子处理好师生同学关系;让孩子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五步、引导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学习目标等,让孩子提升学习责任心与学习效率。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厌学》的电子书
该书作者是美国正面管教协会注册和讲师之一,曾担任正面管教的顾问,现在是多所学校的顾问,长期担任班级、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三位一体的“家长委员会”。
一书一经出版发行,
不仅如此,还能为新书更为重要地获得权威专家权威机构的解读。
张晓慧老师将结合实际案例,整合全球顶尖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儿童教育理论,在家庭教育领域进行综合研究,理论基础和实践相结合,将“家长课堂”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正如张晓慧老师在《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书中写到的:教育孩子,就是要慢慢来,一步一步一步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读万卷书。这个过程就是读万卷书的过程,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通过读万卷书的过程,学习行万里路的知识,用知识丰富了我们的眼界和智慧,所以我们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要懂得感恩,要有一颗赤诚可贵的心。
2.用心倾听,要学会认真思考
有的家长很可能只是为了鼓励孩子,可是孩子就是不愿意听他们的想法,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仔细倾听,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避免孩子叛逆。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要对孩子敞开自己的耳朵,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去倾听孩子,用心去包容孩子,用心去接纳孩子,我们才能给予孩子的成长最大的帮助。
不要只知道批评孩子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犯了一个特别毛病,那就是孩子有时候不听话,或者是做了一件特别匪夷所思的事情,或者是成绩不太好,但是却总是在某个地方,总是能够表现出特别的优异的状态。
比如在上学的时候,每天作业都没有一个认真完成,或者是考试成绩不太好,他们都会觉得自己成绩不好,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就会经常的去批评或者是指责孩子。
但是家长的初心是好的,但是却好心办法,导致孩子和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远,导致孩子出现叛逆的情况。
所以家长要知道,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加能够听得进父母的话,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在孩子犯一次错误的时候对他们进行批评指责。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说话的方式,不要总是一味的用命令的口气去和孩子说话,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
而不是说你看,你的一天除了玩就是学习,你看你都不用心,你还能干点啥?
要知道这样的话语会影响孩子的心情,让他觉得不舒服,久而久之,孩子和我们的沟通越来越少,而且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
想要帮助孩子好好学习,首先我们要先要心平气和,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自己的方式方法,千万不要采取命令的语气和他们讲话,这样孩子的情绪只会越来越暴躁,越来越不愿意和我们交流。
二、想要让孩子做到听话,家长要掌握4个技巧
1、用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吸引他们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扰,孩子不管怎么说都不听,而且还总是喜欢和自己对着干,父母如果不给他们玩手机,他们就会一直闹。这其实就是孩子缺乏自制力的表现,而且还特别容易发脾气。
父母可以用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来吸引他们,和他们一起玩,告诉他们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样可以让孩子渐渐放下手机,也避免了和父母的冲突。
2、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要求父母陪他们玩的时候,父母可以用其他的事物来吸引他们。比如给孩子讲故事,陪他们画画,带他们去动物园,带他们去参观动物园或者博物馆等等。这些都是父母可以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还可以通过绘画、阅读、讲故事等方式,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别的地方,从而暂时忘记手机。
3、父母要以身作则
有的父母一边禁止孩子玩手机,一边自己沉浸在手机里,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父母的行为无疑是直接导致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和沉迷。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自己不要沉迷手机,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多陪伴孩子玩耍。
4、和孩子约法三章
如果孩子已经沉迷于手机,作为家长,最好是和孩子约法三章。因为孩子的自制力差,好奇心强,没有对时间的概念,对事物的认知也比较片面,因此,需要家长做好约束和引导,合理引导,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而不是完全禁止。
通过以上方法,相信家长们一定能够摸索出一条令孩子感到舒适的沟通之路,让孩子顺利度过“手机成瘾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