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不听话的孩子爸爸说话不算话
生活中,很多爸爸都说孩子淘气、调皮是天性,但是爸爸们往往不知道,自己说话不算话的孩子背后,一定藏着有很多不善于说话的父母。
还有一种说法,叫“人前教子”。爸爸们是不是常常会和孩子说“人前教子”?
孩子叛逆厌学怎么办?父母如何帮孩子提升学习内驱力?
第一步、家长的认知观念,稳定自己的情绪与能量场,能静下心分析导致孩子叛逆厌学原因;
第二步、家长调整与孩子的沟通技巧,减少唠叨,学会用我信息、GROW沟通、NLP亲子沟通等沟通技巧引导孩子;
第三步、帮孩子做好心理建设;厌学情绪的疏导;提升孩子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等;
第四步、协助孩子处理好师生同学关系;让孩子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五步、引导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学习目标等,让孩子提升学习责任心与学习效率。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厌学》的电子书
好像爸爸怎么教孩子,孩子就是会记不住,怎样教孩子就是会记不住。
其实这种无意识的指责,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反而会对孩子造成误导,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有个孩子,读到四年级就开始经常性地说脏话,老师给的印象不好,次数多了,孩子变得不愿意跟他们一起玩。
后来老师找家长谈话,家长非常的生气,说孩子和同学打架,老师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孩子的不是。
所以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打架了,回到家之后家长要给孩子说“你今天的行为和所犯的错误,都给妈妈看到了,希望你能原谅妈妈”。
2、改变沟通模式,用幽默、尊重的语气,给孩子说话的权利
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家长会给孩子贴上“调皮捣蛋”“不听话”“爱哭鬼”的标签,其实,这是对孩子性格的否定,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会扼杀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会导致孩子的叛逆。
家长不能以权威去压制孩子,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去和孩子沟通,用商量的口吻去和孩子商量,告诉孩子犯错误的原因,只有让孩子从内心主动接受了教育,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加听话。
3、学会理解孩子,与孩子多沟通
孩子进入叛逆期,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有了自我意识,他们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要学会理解孩子,不能总是以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因为孩子也想独立,想要独立,父母就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和自由,让孩子去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必事事都替孩子包办。
另外家长可以适当的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心理,给孩子适当的自由,孩子叛逆期间会有一些特点,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这样孩子会主动的改正自己的坏习惯,并且能够和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
第二个叛逆期:12岁~15岁
这个阶段是孩子的青春期,也是叛逆期,更是成长的黄金期。
青春期的孩子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希望能够像大人一样独立,渴望得到尊重。
然而因为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发育,孩子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往往会有很大的变化,从而滋生出很多的矛盾,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更加的叛逆,更加的敏感,因此,父母必须足够细心,足够理解孩子,这样孩子才能顺利度过这个叛逆期,从而变得越来越优秀。
第三个叛逆期:12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后期阶段,也是孩子最为关键的时期,正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的叛逆期。
一般人们认为只有青少年才会叛逆,这是一个误区,只有一部分人认为是青少年才会叛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一般人群中的青少年会有这种叛逆的表现,那么孩子们都有什么表现呢?
《美国社会心理学杂志》发表了这样一个研究,研究人员对这些年轻人做了一个调查,他们选择了大约5岁的孩子做了一个调查,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孩子都有不快乐的童年,但是很多孩子在有这些不快乐的童年时,可能只是过了一两个星期,就自动停止了。
而更多的孩子在叛逆期,会出现一些病态的表现,比如打架、叛逆、对人不敬,或者一些暴力行为。
那么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李玫瑾教授给出了答案:
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父母要保持学习的姿态,但是态度也很重要。
青春期是孩子的成长阶段,孩子的性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
这时候的孩子,不要再像以前一样对待他们,要像对待小时候一样的对待他们,对待他们,他们就要像对待成人一样。
很多父母习惯性的对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打骂。
当父母停止了大喊大叫,那么他们孩子也会停止这种教育,并且会停止成长。
结局,往往是两败俱伤。
结局可能是美好的,但是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
4、在大喊大叫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常常伴随着这样的问题:
他们对外界的愤怒,缺乏安全感,甚至会用攻击性的方式
去解决问题。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人际交往中不是很自信,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感觉到自己不受欢迎,做事情也容易犹豫不决。
因为不知道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激怒,最后导致不可挽回的结果。
那么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父母应该怎么做?
1、 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华盛顿大学有项实验,选取了100名不玩手机的孩子,将他们分成两组:50名是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50名是对手机痴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