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是每个孩子必经的阶段,这已经是比较普遍的共识。
但这个共识并不能缓解家长们的焦虑,对于孩子即将迈入或正处于青春期的父母来说,陪孩子度过青春期仍然是一大挑战。
“我真的是要被气死了!”这句话并不是夸张,而是很多父母的真实感受。
叛逆期的孩子有多气人,体会过的父母才知道。
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家长威严被挑衅的气愤,又有恨铁不成钢的失望,还夹杂着孩子从听话到反抗带给父母的不适应。
不采取行动,父母就会处于很被动的位置,总是控制不住地发怒、失望、崩溃。
采取行动,似乎又没有什么效果,说不听、管不住。强硬打压、冷静讲道理似乎都无济于事,就连“深呼吸”,在生气的时候都没有什么作用。
事实好像是,当孩子叛逆行为爆发的那一刻,父母什么都做不了了。
我们能做的,就是等这一切过去,因为父母的言行真正对孩子起效的时间是在日常,而不是在爆发的时候。
01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不会觉得自己的言行有什么问题,也不会觉得自己叛逆。“叛逆”,是父母和其他人对孩子的一种评判,并不是孩子的主观体验。
樊登在《陪孩子终身成长》一书中说,叛逆背后的心理动机,最核心的是无助。
人总是要长大的,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青春期就是长大进行时。
这个阶段他们的身体快速发育,很多孩子初中就和爸妈一样高了。再加上强烈的自我意识,让他们误以为“我已经长大了”。
但是他们缺乏成熟的处理情绪和应对问题的能力,时而觉得“我很行”,时而发现“原来我不行”,常常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很多父母发现不了孩子的无助,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些懂得比父母还多,和父母争论起来也不落下风。父母只会觉得孩子翅膀硬了敢跟我对着干了,看不到孩子其实需要他们的帮助。
孩子不会理智地承认自己无助,他们更多地是被情绪主导。
当感受到父母对他们成长的关切时,他们常常采用两种方式来应对:
一是逃避,关起门来不和父母沟通,最好是“谁都别理我”;
二是战斗,和父母激烈对抗,“你说的对但是我不听”。
总之,绝不承认我很迷茫我很需要帮助。
父母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尽力给孩子支持和帮助。
假如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无助,坚信孩子是叛逆、故意跟你对着干,那不仅会错过引导孩子成长的好时机,还会让孩子对你和家庭失望,影响孩子和家人的关系。
02
孩子“叛逆”,表明孩子对你是有期待的。如果已经失望透顶了,他还折腾个什么劲儿。
既然有期待,那孩子期待的是什么呢?
是父母的理解。这个理解,包括对孩子行为动机的理解和对父母的自我理解。
首先,孩子希望父母理解他们。
有时候父母会向孩子传达“我理解你”的信息:是不是最近学习压力很大呀?你是不是想玩手机……但父母的善意并没有让孩子更好受,因为你的理解让他们很没面子,好像他有多需要你似的。
他们需要的是你对他行为动机的理解,而不是具体内容的理解。
有人将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比作扔炸弹,这时候孩子叛逆言行的背后有3种动机:
1、他需要向你扔炸弹来发泄;
2、他不希望你很快被炸死,又希望你被炸伤;
3、希望炸弹拉响的时候,你是在场的,而不是当逃兵不管他了。
当父母理解了孩子的这几种动机,就不会在具体的事情上非要分个对错。
因为所有亲子间分对错的事,总逃不开3个结局:父母赢了孩子、孩子赢了父母、这件事不了了之。无论哪种结果,对父母来说都不算真正的赢。
只有你真正了解了孩子叛逆的底层逻辑,你才不会去和孩子较真,才不会被孩子的叛逆气死,最后才会双赢。
其次,孩子的叛逆是在唤醒你的自我反思。
不是让你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而是让你理解自己。
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受到原生家庭和养育环境的影响。
小时候你父母是怎么对待你的?养孩子的过程中你从伴侣、家人那里获得了多少温暖和支持?这其中有多少艰辛?
当你理解了自己、理解了自己的过去、理解了孩子叛逆背后的动机,你就不会被孩子的叛逆所累。
03
“叛逆期”对父母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但它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契机,让父母对之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做出调整。
人在面对未知时容易产生恐惧,当对叛逆期有了更深的了解后,再去面对它时是不是就不觉得那么可怕了呢?
说通俗点,青春期就是一个人伸出双手向外探索,他们一边显示自己的力量,一边试探外界的反应。
父母是首当其冲的探索对象,孩子一边试探父母,一边试图打败父母,同时又希望父母不离弃自己。
孩子在打败父母的过程中探寻到自己的力量,如果父母一直都在并且爱着孩子,孩子就会明白:展现自己的力量是安全,他们会更有勇气去面对更广阔的世界。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去“配合”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