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也是情关么?
美国作家爱默生·艾格里奇在《养育男孩》一书中说:
每个孩子出生时,就有一个心理的胚胎。
孩子叛逆厌学怎么办?父母如何帮孩子提升学习内驱力?
第一步、家长的认知观念,稳定自己的情绪与能量场,能静下心分析导致孩子叛逆厌学原因;
第二步、家长调整与孩子的沟通技巧,减少唠叨,学会用我信息、GROW沟通、NLP亲子沟通等沟通技巧引导孩子;
第三步、帮孩子做好心理建设;厌学情绪的疏导;提升孩子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等;
第四步、协助孩子处理好师生同学关系;让孩子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五步、引导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学习目标等,让孩子提升学习责任心与学习效率。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厌学》的电子书
每个孩子都是从父母的瞳孔中发现自我的存在,并且在和父母的互动中感受自己的存在价值。
即便在2岁之后,很多父母仍然把孩子当作小孩子看待。
他们给孩子制定的“规则”太多,孩子的选择无法得到自由。
就像前面提到的小轩,因为他的妈妈期望他“每次只能玩20分钟手机”。
为什么孩子喜欢玩手机?
有没有想过,孩子之所以喜欢玩手机,是因为手机游戏满足了他的需求。
他通过游戏,找到了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快感和成就感,弥补了现实生活中所缺失的这种快乐。
如果现实生活中,父母能多一些鼓励和认可,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孩子在生活中会有更多的快乐。
3
当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孩子更渴望得到
心理医生孙德民认为,孩子的需求,大部分是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方式、互动关系等,都会影响孩子对父母的态度。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需要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注,孩子才会更愿意和父母沟通,在父母面前也会更愿意展现真实的自己。
结局二:形成独立意识,形成完整的自我
如果孩子在家庭里感受到足够的爱和关注,当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获得与他人的认可的时候,他们便会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将内心力量展现出来。
但是,如果在家庭里,父母只注重对孩子的要求和表扬,没有给予孩子充足的关注,孩子感受到的是被否定、被责备,那么他们在内心深处也会建立起“自我价值”,形成“讨好型人格”。
因此,要避免孩子形成这样的人格,父母应该给孩子多一点关爱和鼓励,孩子才有可能走向独立,走出“讨好型人格”,变得更加自信。
结局三:不利于孩子独立
很多父母喜欢用“自我感动”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即使孩子做错了,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事的后果。殊不知,这样的方式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
“补偿式”教育不是教育,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过度补偿的教育方式是不利于孩子独立,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不懂得承担责任。
给孩子安全感,但要注意这三点
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
李玫瑾教授说过: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如果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他们就会缺乏独立的能力,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无法接受外界给予的环境。
为人父母,一方面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另一方面也要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能力,这样才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的。
比如说,我朋友的女儿,刚开始学钢琴的时候,还没有达到练习钢琴的水平,她就先选择了钢琴。可是她没有掌握钢琴的方法,一开始学的时候很努力,但是,后来孩子的水平还没达到,
她就着急了,说孩子也不懂钢琴的意义,
怎么才能练好,孩子也不明白这个道理,她说,那我们给他定一个学习计划吧,每天看电视不超过半个小时,或者说他要弹半个小时,可是孩子学钢琴的时间比较长,他就没有那么努力了。
这个时候,家长就会问了,我是不是要跟他定一个练琴的计划呢?而且是他自己定的啊,我是不是要去给他一些物质奖励啊?
孩子也是会有同样的答案的,因为他说,你一定要去学钢琴,你一定要去学钢琴,你一定要去学钢琴,
你一定要练琴,你一定要坚持练琴,
你一定要考级证书,
这就是这些。
所以,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其实也是孩子的一种愿望和一种需要。
我们的愿望是希望孩子变得更好,或者说他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更好地照顾好自己。
这个愿望和要求对吧?
那么,这个愿望和要求是什么呢?
是当下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