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王安石,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一生为官从政,非常在意自身的修身立德,而且严于律己,他的高尚品节也使得他的故事可以流传千古,即使是当时反对他变法的人,都对他崇拜不已。
王安石的父亲王益是辗转南北各地的州县官,别小看这小小县官,要知道在北宋这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官的工资可是历史上最高的,甚至官员没有实际职位都有工资可以拿,简单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有钱!不过王安石可不是败絮其中,自幼聪慧的他酷爱读书,看书过目不忘,落笔便成文。在跟随父亲走南闯北之后,立志振兴大宋。
由于他的品德品行高尚,他的一生没有结下什么私怨或者说私敌,而更多的是因为政见不一致或者说因为治理国事而结下了一些反对派或者说不支持者。但是这些人都不是因私结下的,都是因公结下的,都是公敌。
对于王安石,有学者曾经这样评价:“夫中国人民,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为大教,其于荆公之赫然设施,相率惊骇而沮之,良不足为怪。顾政见自政见,而人格自人格也,独奈何以政见之不合,党同伐异,莫能相胜,乃架虚辞以蔑人之德,此村妪相谇之穷技,而不意其出于贤士大夫也,遂养成千年来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之世界,使光明俊伟之人,无以自存于社会,而举世以学乡原相劝勉。呜呼,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长恸也。”
王安石拜相后,主持变法,世称“熙宁变法”。毫无疑问,王安石积极倡导的这次变法,无论深度、广度还是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之前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其目的是改变积贫积弱现状,达到富国强兵,而且确实也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国家财政情况大为改观;国防实力明显增强;农田水利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然而,变法革新触犯了官僚豪绅阶层的切身利益,遇到了以司马光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阻挠和百般反对,甚至也招致广大民众的怨声载道,所以不可避免地失败了。
关于这次变法,以及王安石本人生平的功过是非,在文学界也是各执一词,褒贬不一。推崇的人如黄庭坚、梁启超等人誉他为一代伟人;大多数反对者如朱熹、罗大经等则口诛笔伐,甚至认定他是导致北宋后来孱弱、分裂以及最终灭亡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