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他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最神秘的一位奇人。
传说他曾经无限接近于仙道领域,不仅能够驾驭着八方之风,翱翔于天地之间。更是凭借着卓绝的智慧,参透了宇宙天体形成的奥秘,甚至勘破了人世间的阴阳法则与生死轮回。
最终留下一部笼罩着无穷神秘色彩的经典古籍,飘然登仙而去。而他的名字,就叫做列御寇,也就是我们大家口中俗称的列子。
关于列子的神秘传闻,就不用多阐述了。庄子书中列子御风的记载,已经足够令人神往。
而之所以说他低调,则是因为他虽然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智慧,但却从来不像其他诸子一样名动天下,闻达诸侯。而是一直隐居于乡野之间,完善自己的思想和学术。
根据《列子》书中记载:
“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国君卿大夫眎之,犹众庶也。”
也就是说,列子在自己的故乡郑国居住了40多年,却没有一个达官贵人与之相识。反而都把他当作普通老百姓一样,认为他是一位泛泛无奇之辈。
然而,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列子虽然在当时名不见经传。但是他的思想与智慧却在千秋之后,散发出了无与伦比的夺目光彩。
而他的智慧结晶,则主要集中在列子一书中的第一章——天瑞篇。
这一章里的内容,不仅完美阐述了宇宙天地自然形成的奥秘。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一个人生存于世间的终极意义。
宇宙天地篇
其实总体来看,列子的思想起源,还是源自于上古时期黄帝对道的理解。
所以他在一开始就告诉弟子们:
“《黄帝书》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一点与道德经里面的记载几乎如出一辙。
都是在用一种形象化的比喻来描述道的存在。认为世间的天地万物都有着同一个根源,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是整个世界的母体。
同时还取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名字,叫做玄牝之门,意思就是诞生天地的门户。
但是列子可能是怕自己的学生听不明白,于是接下来又对这个概念做了一番详细性的论述:
“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道虽然衍生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推动着整个世界的运行和变化。但是它自己却从来不用经历生与灭的过程,更不曾有过丝毫的改变。
因为它本来就是这个世界的源头,是包罗一切而又超脱一切的存在。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找不到能够形容道的词语,没有任何形象能够用来描述道的存在,同时你们也不要试图将其拟人化,或者形象化。
这一番话无疑是否定了有神论的存在,从而充分证明了道的客观性和自然性。或者说在列子看来,整个世界并非是被某个神话人物认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一种自然的力量所形成的。
这一点与我们现代的科学观念,可以说是非常的契合。
说完这一番话之后,列子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
意思就是,大家都说世界上的有形之体,都是从无形中诞生的,那我们所在的这一片天地,这个宇宙又是怎么诞生的呢?
正所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只有秉承着追根溯源,一探究竟的态度,才能了解到这个世界最终极的奥秘。这是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更是一种对客观事实的尊重。
而关于这个问题,列子自己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这段话,是将天地形成的过程分为了四个阶段。
分别是:太易、太初、太始还有太素!
其中,太易是第一阶段,此时到处都是一片虚无,是世界最原始的状态,不存在任何事物。
然而,正所谓无中生有,有生于无。于是到了第二阶段太初时,便有了气这种东西。
但是这里所说的气通“炁”,并不是我们平时所指的空气。而是一种先天地而生的能量,用道家的话说,就是先天一炁,是形成整个世界的原初能量。
后来,随着炁的积聚,原本无形的能量开始出现了形体。这也就到了第三阶段太始,意味着世间一切的开始,是整个世界从无形到有形的关键一步。然而世界光有形状,当然还远远不够。
因为这种形体还是处于一种虚无的状态,并非实质性的物体。所以还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从虚无的形体,慢慢转化成有实际质量的物体。
而这个阶段就叫做太素!
这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整个演变的过程,你就会发现列子所说的这些步骤,跟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简直可以说是完美对应。同时也跟现在的宇宙大爆炸假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首先都是世界从一片虚无中诞生,其次是具有实际形体和质量的物质,能够与无形的能量,实现相互之间的转化。这些对比都在证明着,早在2000多年以前,列子就已经比现在的科学家,更先一步地了解了宇宙形成的具体过程,以及物质和能量之间能够相互转化的奥秘。
除此之外,他甚至还明确指出了地球在宇宙中,其实只不过是一粒渺小的尘埃。
如果你不相信的话,我们可以来看一下书中的原文:
“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
这里所说的天地,就是指天上的日月星辰,和我们所生活的地球。
“空中之一细物”!
就是说在浩瀚无穷的宇宙空间中,天上的日月星辰,和我们脚下的地球,都只不过是一粒非常细微的尘埃。
而“有中之最巨”!
则是说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有形之体当中,所有的事物,都不可能和宇宙中的星体相提并论。所以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大得过日月星辰,或者是我们所在的地球。
这一前一后,如此鲜明而又巨大的反差和对比,如果不是以现代的天文视角来看待,恐怕还真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也真是难为列子的那些学生了,估计没几个人能够真正听得明白。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更不可思议的,那就是列子还发现了动态宇宙的秘密。
书中有原文如下:
“运转亡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
这一句话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在说整个天地都处在一种运动的状态之下,所处的方位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是常人却非常难以察觉。
这倒并不是说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了,而是人类相对于宇宙实在是太渺小了,所以无法察觉整个宇宙的运动状态。尤其是在古人看来,天上的日月星辰和脚下的大地,似乎一直都处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下,仿佛永远不会改变。
可事实上呢,整个宇宙其实一直都在加速膨胀。所有星系星体之间的距离都在不断拉抻,只是以普通人类的视角,很难观测到这种变化。这就是列子所说的“天地密移”。
里就不禁让我想起了,在上个世纪的时候,许多科学家都还认为宇宙是静态的,是均衡分布的,是相对静止的。就连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巨擎,都非常认同这一观点。
但是谁又能想到,早在先秦时期,有一个名叫列子的中国古人,就已经发现了动态宇宙的奥秘,知道了整个天地一直都在不断地密移。
而且在这个基础上,他还提出了宇宙最终将会走向寂灭,复归于虚无的说法。
譬如在书中就有这么一句话:
“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世界上所有的有形之体,都是有生必有灭。生的时候不得不生,灭的时候也不得不灭。包括整片天地以及整个宇宙都是这样,早晚都会有走向毁灭的那一天。
因为这是自然的规律,是大道运行的必然结果。世界上所有的有形之质,都是从虚无中来,最后必然要回到虚无中去。
不仅天地是如此,人的生命亦是如此!
而这也正是列子对于人的生死和命运,所秉承的观点。
生死命运篇
《列子》书中曾言:
“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
其在婴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其在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 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则欲虑柔焉,体将休焉,物莫先焉。虽未及婴孩之全,方于少壮,间矣。其在死亡也,则之于息焉,反其极矣。
这一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一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婴儿、少壮、老耄、死亡。
人在婴孩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精神与形体最完整,最和谐的阶段。意气专一,物欲不起,外邪不侵,故而德行兼备。
而到了成年之后就会逐渐血气飘浮横溢,欲望思虑充斥升起,外物便向它进攻,了。所以自身的德就开始衰败了,因而就会慢慢走向衰老。
但是到了真正年老了以后,就又会变得清心寡欲,恬淡自然,欲望思虑不断减弱,身体将要休息,对于外物的关注也不在那么多了。这种状态就非常接近于刚出生时的婴儿心态,只不过相比之下少了一些朝气和生命力。最后直到死亡的时候,一切就又回到了最初的极点,也就是什么都没有的状态。
这一点与道家太极阴阳学说中的“四象轮回”,以及佛家讲究的“成住坏空”都非常的接近。其中“四象轮回”,就是世间万物的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顺序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这四种状态,往复交替,循环不止!
而”成住坏空“也是一样,都是在阐述事物从出现到毁灭,这一不可逆转的过程与规律。
不过列子在阐述规律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死的看法和态度。
他强调:
“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画其终,惑于数也。”
这段话的所要表达的含义,其实与上文提到的天地不得不坏的结论非常相近。只不过是将宇宙自然的最终命运,进一步地体现在了人生的法则当中,从而用来解释生与死的转化和规律。
意思是说,人的出生和死亡,都是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则,没人能够强行扭转。一个婴儿到了出生的时候,就必然会从母亲的腹中分娩,多一刻也不会停留。而到了死亡的时候也是一样,没人能够留得住他。
所以列子最终强调,世间但凡妄图得长生者,终究只能是如同镜中观花,水中望月。属于痴心妄想。人生在世,应该秉承端正的态度,客观理性地面对生死,以从容的心态接受人生的常态。
毕竟天地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天地之中的芸芸众生呢?
但是在说这些话的同时,列子还讲述了另外一种具有超脱性的观念:
“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死亡与出生,不过是一去一回,是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在这个世界死亡之后,或许又会在另外一个地方开始一段新的生命。所谓的生与死,不过都是相对而言,事实上根本就没有绝对的生存或者灭亡。
就像他在书中说的那样,人死之后,精神散去归于上苍,肉体腐朽分解重新归于大地,这一切都只不过是能量与物质的相互转换而已。
至于真正的我又是什么呢?
又去了哪里呢?
其实哪里也没去,而是一直与这片天地共存,和宇宙自然共生。
那么由此可见,在列子的观念中,他认为生与死其实都只不过是一种存在的状态而已,彼此之间是具有相对性的。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一段旅程的结束,也是下一段旅程的开始。
所以站在整个宇宙的角度来看,我们眼中的死亡也未必就是彻底的结束,只是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
而且为了能够让人更加透彻的理解这些道理,在这一篇的最后,列子还专门为世人讲述了人生于世的意义,以及最佳的生存模式。
他说:
“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显得有些玄妙了,首先我们把它翻译过来看一下,然后再做解释。
列子说,你的身体其实并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天地间的有形之体,塑造了你的身躯。你的生命本来也不是你的,是天地的中和之气创造了你生命。
你的寿数也不属于你所有,是天地给了你顺应自然的生存能力。甚至包括你的子孙,也不是属于你的,而是天地把遗传血脉的功能赋予了你。
那么这也就是说,人生的一切,都是从天地之中而演化生成的,并非一个人自己携带的,所以最终必然还是回归天地中去。
哪来的回哪去,这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道理了。想明白了这一点,就会知道人生在世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在盗取天地万物为己用。
不过这个“盗”,并非人为盗窃之事,而是指自然之盗,是万物生存的规律和法则。
就像黄帝阴符经里所说的那样: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此两者之间,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指的都是同一种含义。意思是我们在有生之年,依靠盗取天地万物的能量,从而达到生存的目的,维持我们的身体和生命。但是我们在死亡以后,身体就会被分解,精神就会消散。
之前的有形之体,就会逐渐重新转化成无形的能量,被天地和万物所吸收。这就是自然之道,是生与灭的轮回。
而古人说这些道理的目的,也都是为了让人们了解生存的法则,和生与死之间的奥秘。
从而在天地自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一切遵道而行,如此方为道法自然!
总结
其实,纵观列子一书,我们始终都能够看到一种极其宏大的理念与核心思想。
这种理念,建立在一个非常完整的宇宙观念当中,是以一个深邃而又完善的宇宙观为基础,以大道和宇宙的演变为背景,进而展开了一番人生意义上的论述。
因为这本书毕竟是写给人看的,宇宙和天道的概念虽然宏大高远,但终归还是要落到具有实际意义的人道法则之上,去论述生死与生存的内在含义,从而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
然而,这也正是他最为高明的地方。因为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站在了一个无法超越的制高点上,立足于整个宇宙的源头。不仅空间层面的格局足够宏大,就连时间这条维度也追溯到了最初的原点。
可以说是站在世界的初始之地,参悟着整片天地的终极法则。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对道的形容足够客观,足够冷静。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什么就是什么,无法形容就是无法形容。从来没有添加过主观臆想的形象描述,不曾对道的理念进行物化或者人格化。
而这也正是道这一理念能够横跨数千年,依旧经久不衰。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能够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原因。
这样的思想,不仅无法超越,而且永远都不会过时。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科学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其中蕴藏的智慧和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