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丈夫之间互称什么?甘肃平凉人叫“挑担”
秦玉龙/文
曹臧恰我哩俺的甘肃平凉人,给外人介绍自己亲属时,会说“这个是我挑担,那个是我一担挑。”不熟悉平凉方言的人会一脸懵然,不知道“挑担”、“一担挑”究竟和这个人是什么关系?
其实,“挑担”或“一担挑”雅称连襟。连襟,衣襟相连,本意是指二人之间关系亲密,生活中一般是指姐夫与妹夫的互称或合称。有民俗学者认为,连襟一词有性别歧视之嫌,如古人所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姊妹就是同一块布料做成的两件衣裳,两个男子分别娶了一对姐妹,称为连襟。
“挑担”、“一担挑”是连襟的方言说法,不光平凉人这么说,庆阳以及西北地区四川、山西、河南、河北等地,都有这样的称呼。
“连襟”一词据说最早出现在杜甫笔下。他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李姓老头,序论起来,两家还是转弯抹角的亲戚。两人很谝得来,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或一起谝传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叙述结交经过,有一句是:“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这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还没有后来所称的姐妹丈夫之间的那种关系。
北宋末年,《容斋随笔》作者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很得意,洪迈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荐这位堂兄去京城供职。洪迈的堂兄很感激,托洪迈代写了一份谢启,里边便有一句是:“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而比洪迈还早一些的马永卿,在所著《懒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也呼“连襟”。连袂,后来写作“联袂”,比喻二人衣袖相联,携手同行。由此可见,连襟称谓在宋朝就已流行开来。
至于平凉人所说的挑担或一担挑有何由来,笔者不得而知。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清代《茶香室丛钞·称谓之异》引用黎士宏《仁恕堂笔记》:“甘州人谓姊妹之夫曰挑担。”挑担、一担挑,原义是指相连的人或物,因为一担有两头,故用以指两种人或物有相连的关系。生活中,平凉人提及挑担、一担挑时,仅用于介绍,并不直呼。
刘瑞明编著的《庆阳方言词典》解释:挑担是“粜单”的谐音,粜,本意为卖米,后引申为卖出之意。粜单,指把姊妹二人各卖给一个男人。也有学者表示,旧时许多地方都是以挑担为主要运输工具,“挑担”反映了这种文化。但刘瑞明认为,这种说法并不靠谱,车和船也是主要交通工具,却没有方言用车船来代称亲属关系。
相比之下,笔者倾向于婚姻制度中“男尊女卑”的观点,反映在亲属称谓中就是“尊卑不同”。平凉方言中亲属称谓也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女方嫁到男方家,要随男方称呼亲戚,叫男方父母也是“爸”、“妈”。男方叫女方父母为“姨父”、“姨娘”。男方称妻子的姐姐为“妻姐”、“大姨子”,妹妹为“小姨子”,弟弟为“小舅子”。可以看出妻系的称谓不是很严肃。同样道理,称妻子的妹妹或姐姐的丈夫为“挑担”、“一担挑”,更是一种轻视和戏谑。
追本溯源,许多方言称谓基本上都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有趣的是,用“挑担”形容姐妹丈夫的关系是很形象的,两个男人的关系就如同担子两端的筐子,姐妹就是连接他们之间的扁担,如果一头筐子脱落(离婚)了,担子失去平衡挑不起来,挑担关系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