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法国国王亨利四世颁布的《南特敕令》(1598)的开头是这样的:
我们通过这项不可更改的永久性敕令确定和宣布:一方或另一方从1585年3月到我们获得权柄,在之前的困难中或者由于这些困难而做出的一切行动的记忆将被持续抹杀和遗忘,就像它们从未发生过一样。
这项遗忘政策的引入是为了避免毁灭性的宗教战争重新出现。在这场战争中,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胡格诺教徒)对抗了30多年。亨利四世要求他的臣民忘记已经发生的事情,希望为这个饱受创伤的国家带来和平。但这个通过遗忘促进和解的政策只取得了暂时的局部成功。身为胡格诺教徒的亨利四世在1610年被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刺杀。几年后,宗教冲突重新开始。1685年,路易十四废止了《南特敕令》,导致大批胡格诺教徒离开法国。事实证明,前一个世纪的关于战争的记忆是不那么容易遗忘的。
如果忽略是操纵历史真相最简单的形式,那么偏差选择可能就是最常见的形式了。我们每个人天生就具有这项技能。没有人需要在指导手册的帮助下在简历中强调我们过去最拿得出手的经历。如果你问12岁的孩子放学后做了什么,他可能会强调他完成的作业,而不是他玩了哪些电脑游戏。
选择性历史叙述可能极具误导性。我可以像下面这样非常真实地描述某个历史事件:重要技术被开发出来,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餐具和个人卫生领域。民主制度蓬勃发展,许多人加入了工会,获得了选举权,社会变得更加公平。许多穷人的膳食得到了改善,他们变得更加健康和强壮。婴儿死亡率下降,人均寿命上升。酗酒人数有所下降。工作岗位,尤其是女性岗位有所增加,这增进了性别平等。
我在谈论什么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这场战争期间,飞机、不锈钢和卫生巾的技术得到了发展。在英国,全体男性获得了选举权,大约40%的女性也首次获得了投票权。德国、奥地利、俄罗斯和土耳其的帝国崩溃了,这使更加民主的政府成为可能。许多入士兵的伙食比他们在家里吃到的食物更有营养,其中英国士兵“每天都能吃肉”。当数百万男性被派往前线时,弹药制造和农业生产工作被提供给了女性,充分就业使许多家庭实现了之前从未有过的生活标准。新的法律降低了酒精的消费量,减少了家庭暴力。英国工党政客、后来担任首相的拉姆齐·麦克唐纳对战争持反对态度,但他也表示,这场战争对于英国社会改革的作用比过去半个世纪工会和人道主义者所做的一切努力还要大。
不过,这些事实不足以完整地描绘一场导致1500多万人丧生的战争。
英国首次试图加入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时,法国总统还是夏尔·戴高乐。戴高乐否决了英国的申请。4年后,英国再次提出申请,但是戴高乐再次提出了反对。在欧共体成员中,只有法国反对英国的加入。
看到戴高乐如此对待一个曾经大力帮助他的国家,许多人感到愤怒,包括戴高乐的亲密同事、法国前总理保罗·雷诺。雷诺向戴高乐写信抗议。戴高乐给他寄了一个空白信封,并在信封背面写道:“如收信人不在,请转到阿金库尔或者滑铁卢①。”戴高乐以这种方式说明了他的历史参考框架。他曾宣布:“我们最大的世仇不是德国,而是英国。”他对历史真相的选择使他的行为对英国和欧洲其他地区的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现在可能依然存在。
我的一位历史老师曾将历史比作一碗意大利面。他说,许多面条被混在了一起,历史学家需要选择一根面条,将其从其他面条之中抽出来,以便描绘出关于过去的连贯画面。我现在仍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每根意大利面都是一个竞争性真相:你选择抽出来的那根面条将决定你对过去的理解,而你的理解又会影响你现在的行动。
这不仅仅适用于地缘政治和公司历史。谁没有尝试过重新解读一段关系或一种观点的历史?对过去的理解对于我们的现在和未来非常重要。我们的历史塑造了我们的身份,它影响了我们的思考方式。
不过,历史可能是一碗极为复杂的意大利面,有几千根不同的面条可以选择。即使我们现在没有明确的意图,我们也需要从关于过去事件的各种描述中做出选择,因为没有一种叙述能够将可能影响解读的所有人物、行动、细节和外部因素结合在一起。误导者可以仅仅谈论他们发现的一根面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歪曲历史。
关于过去几千年,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是,女性的数量和男性差不多。你无法从历史书中知道这一点。除了圣女贞德、安妮·博林、伊丽莎白一世、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玛丽·居里和其他少数被人记住的名字,传统历史记录的都是男性。历史学家并不是故意将女性排除在他们的叙述之外(尽管一些人可能会这样做)——他们只是觉得女性不像统治国家、指挥军队和领导叛乱的男性那样重要。大多数普通人也是如此:历史书很少讲述他们的故事,尽管他们的信件、日记和记录保存了下来。
当你叙述你非常了解的地点或组织的历史时,你也常常不得不漏掉这段历史的大多数元素,你没有时间描述所有的会面、交易、报告、成就、失败、混乱和建议——即使你还记得所有这些事情。所以,你会很自然地进行选择。通过选择,你改变了历史。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注]①阿金库尔战役是1415年10月25日,英军和法军在法国圣波尔县(现加来海峡省)阿金库尔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结局是英军获胜。滑铁卢战役是1815年6月18日,由法军对反法联军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进行的决战,结局是反法联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是为了告诉人们法国以后不会再发生宗教战争,进而给法国带来和平。
B.偏差选择是每个人必须习得的技能,让人能够在没有特意指导的情况下就会强调他最为优秀的方面。
C.拉姆齐·麦克唐纳采用竞争性真相评价“一战”对英国社会改革的作用,容易对大众产生误导。
D.人们会很自然地有选择地叙述某段历史,所以即使他对这段历史非常了解,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到十二岁孩子可能会强调他放学后完成的作业而不是他玩的游戏,是为了证明偏差选择是操纵历史真相最常见的形式。
B.纷繁复杂的历史信息就像是一碗意大利面中几千根不同的面条,误导者往往只通过选择其中的一根加以描绘,因而会歪曲历史。
C.对历史的曲解可能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致,也可能是误导者的有意所为,历史叙述者会有目的地做片面选择,他们更无法做到全面叙述。
D.有证据表明,几千年来,男女比例差别不大,但这一事实还是被绝大多数历史记录者做出偏差选择,因此女性故事很少被记录下来。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偏差选择操纵历史”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司马懿征辽东胜利后,认为辽东偏远不好控制,就把此地大量的原东汉居民迁入内地,这个决定使高句丽和鲜卑人大量涌入,彻底动摇了朝廷在辽东的控制力。
B.清朝咸丰年间,曾国藩率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初期总是战败,其给咸丰皇帝的奏折上写道“屡战屡败”。但幕僚把它改为“屡败屡战”。咸丰帝看后褒奖了湘军的勇武精神。
C.清朝末年,清政府规划沿京杭大运河修建津浦铁路,途径扬州,但扬州的乡绅以破坏风水为由反对,于是改走洪泽湖以西。后来,扬州从“扬一益二”衰变为一个旅游城市,而蚌埠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一座大中型城市。
D.德国杂志《鹰》:对我们德国人来说,“敦刻尔克”一词将永远表示史上最佳大型歼灭战的胜利。不过,对于当时那里的英国人和法国人来说,这个词语将会使他们终生记住一场过去任何军队都没有遭受过的沉重失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真善美的“错位”
①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真),而根据康德的审美价值论,美则是情感。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前者太机械了,把“真”看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绝对的价值。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按康德的学说,价值应该有三种:真、善、美。
②康德没有解决的是,在艺术中,并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的。什么样的情感才是审美的呢?是特殊的、不可重复的情感,又是深刻的、藏在深层的潜意识里的,甚至是以智性为底蕴的。我们的古典文论说得更准确:一方面是陆机的《文赋》说“诗缘情”,一方面是更经典的《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关键在于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用的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而是象征的、假定的形式。“美是真的”这一观念是不完全的。美是艺术家情志通过假定、想象的自由,超越现实、意蕴发生变异的,但是,美和真并不绝对矛盾,而是交叉的。这就是说,美和真二者之间的关系,用我的话来说,就是“错位”,并不是一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而是圆心有距离的;真善美,是三个偏心圆的交错。只要拿文艺作品来核对一下,不但真和美是不统一的,而且和善也是不统一的,真善美三者是“错位”的。
③审美与科学认识活动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它的非功利性,这一点是康德说的。善,最初级的意思就是有用或者实用。实用的目的是固定的,而情感是自由的,所以实用是压抑情感的,如果拘于实用,就没有情感了。在这一点上,许多理论家都搞得很乱,就是鲁迅有时也有些混乱,他在《门外文谈》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想,人类是在米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④鲁迅说的很生动,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混淆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德国的莱辛在他的《汉堡剧评》中,开宗明义就宣称;艺术乃是“通真的幻觉”。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诗话比他早差不多一个世纪就觉悟到了,黄生在《一木堂诗麈》卷一中提出诗乃“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这里的“无”和“有”、“虚”和“实”、“假”和“真”的对立统一和转化,可比莱辛彻底多了,“虚”者、“无”者、“假”者,都是“幻觉”,但是并不一定要“逼真”。
⑤审美是诗意的,但是,不仅仅是诗意的美的陶冶,而且包含着对恶的审视。艺术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写恶事、恶人,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恶事、恶人,就和丑发生了错位,其至变得可爱起来。
⑥《三国演义》中写到曹操先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后来明知吕伯奢是好心款待他,又把他杀了。明知错了,一错再错,不仅不忏悔,不难为情,还要宣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为自己坚决而果断地不道德而“动心”,而自我欣赏,为自己的不要脸而感到了不起。《三国演义》不但让读者看到这样的丑恶,而且有一个潜在的眼睛,在引导着读者阅读这样的心理奇观,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让曹操的行为逻辑与读者的良知背道而驰,这在文艺心理学上叫做“情感逆行”,就是一味和读者的情感作对,让读者的良知受到打击,感到诧异,感到愤怒、痛苦。这就转化为艺术的享受。洞察人性黑暗,是一种痛快。艺术表现了这种心理过程,揭示了人性黑暗。因而,我们的感受才结合着痛感和快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叫做“净化”,我看,把它理解成“洗礼”也可以吧,
⑦这里的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多维度的发现,就是美的发现。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的“错位”就从这里开始。
(选自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有删改)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康德的审美价值论主张美是情感,但是并没有明确什么样的情感才是美的。
B.在文学审美中,真善美三者并不是统一的,也不是绝对分裂的,而有部分的重合。
C.莱辛认为艺术是“逼真的幻觉”,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诗话觉悟得更早,更透彻。
D.文学审美也包含对恶的审视,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恶人也有其可爱的一面。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文学作品过于强调实用,就会压抑情感,减弱审美价值。
B.艺术的美一定是虚构的,是通过虚构来反映真实,以虚为实。
C.作者引述《门外文谈》的话,证明许多理论家混淆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D.“情感逆行”是与读者的情感、良知作对,从而达到“洗礼”的审美目的。
6.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虎鼓避兮露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B.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7.依据文章内容,以下生活中的场景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的一项是(3分)( )
A.初春看桃花烂漫,仲夏在凉夜听雨,素秋闻丹桂飘香,寒冬踏碎琼乱玉。
B.一粥一饭,一针一线,在琐碎的生活中,感受到抚慰人心的温暖。
C.看着母亲脸上堆积的皱纹,满头的白发,内心百感交集,即心疼又愧疚,
D.女儿在练习朗诵时,虽然总是读不准节奏,我却看到了一种稚嫩之美。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脑科学带来了脑机交互和类脑计算的惊人成就,但其最关键的应用领域还是在塑造人脑本身。任何一个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习惯的养成、行为的变化、道德的形成,其背后都是对神经连接模式的塑造。每个大脑都是具备个性化连接模式的神经网络,它由先天基因和后天学习所塑造,并决定了每个人面对外界输入的独特反应模式。脑科学的研究关注大脑的知识获取与表征、信息加工能力、目标指向的执行控制能力、情绪动机能力,与具体学科相关的基础能力等。这些学习能力对应着不同的脑神经网络基础,也存在不同的发展轨迹。
从心理学的角度,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分别强调了知识积累和信息加工能力对问题解决的贡献。随着快速的社会发展和知识迭代,晶体智力的相对作用会逐渐减弱,而认知能力和情绪动机能力对个体发展会产生更重要的影响。比如延迟满足能力就是一种重要的情绪动机能力,它是影响个体终身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基础能力是预测个体学习表现和社会适应的核心指标。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大量知识储备可通过辅助设备(如手机、网络)来完成,从而深刻改变我们学习和记忆的方式,并对信息收集、分析和整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可以看出,心理学和脑科学从更加基础的角度,剖析了与人的学习密切相关的重要能力,为认识个体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另外,心理学和脑科学更强调立足实证数据来讨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个人终身发展的基因-脑-行为-环境大数据库,对于揭示全面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能力、遗传及环境等因素的作用,对于我们更科学确定学习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对应着学习目标的变革,学习评价也必然产生全面深刻的变革,体现在评价的内容、方式和使用上。在评价内容上,目前学校还主要是以知识掌握为目标,普遍缺少对学习能力、知识获取过程和效率的系统评价。在招生环节,虽然能力测试特别是智商测试越来越普遍,但却面临着测试的理论基础落后、题目形式传统、测评对象有限、测评实施困难、常模更新滞后、难以重复施测等局限。这就迫切需要发展以大脑功能网络和能力模块为基础的测评系统。以注意力为例,注意力是学习的关键基础能力,包括不同维度,如注意的选择、分配和广度,分别对应人脑前额叶和顶叶的不同区域,测试需设计不同的任务。在评价方式上,应结合新兴技术手段采用基于任务的测评方式。随着大脑测量科技的发展,一些可穿戴脑设备的快速普及和测量精度的提升,已可实现对个体学习状态、过程、注意力和情绪等的测量。在评价的实施和使用上,需要把评价深入到学习的每个环节,实现测评的常态化和过程化。在减小测评误差,提高测评精度同时,也有助于建立个体的成长性档案。此外应强化测评的诊断功能,强化成长性评价,通过全面诊断找出学习困难背后的真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学习力的培养。
虽然核心素养的提出,把提升学习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但几乎很少有学校开设学习能力的课程。有针对性的学习能力培养是否可以提升学习力?以打篮球为例,篮球运动员的训练一般包含球场上的实战对抗和健身房的力量训练。后一种训练是更基础、更个性化的,相当关键。如果肌肉力量不足,技术动作会变形,还容易受伤。大脑学习也如此,需要针对性的、分解了的基础能力训练,才能保证我们的有效学习。以阅读障碍为例,如果负责形音联系的脑区功能不足,无论多少阅读量,可能都难以提升该部分的能力,而可能只是强化了前额叶的补偿机制。基于此原理,很多机构开发专门的形音联系训练任务。比如基于Fastforword的数据,学校教育能把阅读能力提高6分左右,而专门训练能提高20分。
若以大脑的学习能力为导向,课程设置或应有较大变化。如对于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反应力和自控力的培养;对于学科基础能力,包括数学中的数量加工、空间几何能力等,语文中的形音联系、语音语素意识等的培养;对于积极情绪和动机,包括成长性思维、习惯养成、决策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等的培养。诸如此类都可以开发专门课程和训练任务来培养。此外,更需要将脑科学的理念方法融入到学科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充分的教育实践基础上指导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最后,这样的课程是个性化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个体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大数据,对教学的科学决策至关重要。
(摘编自薛贵《脑科学将如何颠覆学习领域》)
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第一段内容可以看出,每个人的神经连接模式既受到先天基因的影响,又被后天学习所塑造,因此都具有个体的独特性。
B.不同类型的学习能力应该有不同的培养途径,因为它们的学习活动对应着不同的脑神经网络基础,它们的发展轨迹也各不相同。
C.手机、网络等现代科技产物的普及发展,将改变人类的学习和记忆方式,知识学习在不久的将来都能通过辅助设备来完成。
D.作者认为,目前普遍缺乏对学习能力、知识获取过程和效率的系统评价,招生环节中的能力测试面临着种种很难克服的局限。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延迟满足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情绪动机能力,是影响一个人终身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通过这类基础能力可以预测个体学习表现和社会适应性。
B.心理学和脑科学从“更加基础的角度”,剖析了与人的学习密切相关的重要能力,可见,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目标需要从全新视角来调整。
C.第5段以打篮球为例,旨在说明学习的路径,有效学习需要针对性的专门训练,基础能力训练和综合实战训练可以相辅相成。
D.我们要以脑科学的理念方法来指导教育改革,如果能够建立学生个人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大数据,就可能落实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
10.“晶体智力的相对作用会逐渐减弱”,下列说法不能支持该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问世和持续迭代升级,“学会提问”成了更为重要的关键能力。
B.晶体智力基于事实,植根于经验,它会随着积累新的知识理解而成长,我们需要坚守终身学习的理念。
C.相比于传授知识,当前教育改革更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思辨力、合作和沟通能力等。
D.脑机接口技术一旦成熟,海马体神经芯片将来可以用来增强正常人的记忆,那么将彻底改变传统记忆式学习。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黄州人潘大临有一封《致谢无逸》书,其中说道,“秋来景物,件件是诗意,恨为俗气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税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这个有名的故事揭示出一种规律——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他们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这类事情,在文学艺术史的记载中,在实际生活中,都并不罕见。
为了合理充分地解释类似现象,需要注意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在艺术创造、科学研究中,一个新颖而深刻的构思的萌生,一个开创性观点之闪露端倪,常常有着或长或短的将出而又隐的微妙曲折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主体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胸中骚动涌起、挣扎折腾,好像只要稍微伸伸手就可以采撷到一颗最硕美的思维之果。可是,当他热情亢奋、兴高采烈地抬手举足,想要把心之所思确定下来,物化为可视可闻、可传达可交流的实体的时候,忽然又觉得身躯绵软、视界模糊。他这才发现,自己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飘渺恍惚、迷离闪烁的影子。那个影子的存在是如此之真确,正以不可抗拒的强大磁力吸引着他,使他梦魂牵绕、寝食不安。那个影子的存在又是如此虚幻,他一次又一次地抓握,却总是两手空空。
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主体对其内心状态的一种自我觉知,是找不到确定对象的觉知,是对于“空”、对于“不存在”、对于“缺口”的觉知。我们把这心理状态称之为有意义的空白。
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强烈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贝多芬把自己在音乐创作中对某种意念的抓握,称为“对魔鬼的追逐”。中国古代诗论家所谓“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但画出了胶着于“有意义的空白”的诗人的“迷狂”,也画出了他们追逐那能够填充“空白”的合适目标的坚韧超常的意志。心理活动中的有意义的空白,犹如宇宙中的黑洞,不可观察,却有着巨大无比的吸力。它焦灼地发出呼唤,寻求相称的形式和明确的内容,使自己能在意识中逐渐清晰地显现,能为主体自我省察。“空白”的“意义”越是富于独创性,它所具有的吸力也就越大。在它没有被填充之前,主体将一直处于躁动不安之中。
不同的人对于某类具体的“空白”即“缺口”的个体独特性的敏感程度,以及与此紧密相联的对于不完全合适的填充物的鉴别能力和排斥能力的大小,也有很大差别。越是有能力进行卓绝的艺术创新的文艺家,对意识的空白、意识的缺口越是挑剔。他只肯接纳那独一无二的合适的填充物,而毫无通融余地地把与之极为近似的替代者拒之门外。在创作中,填充物与意识的缺口有一丝一毫不相吻合,便会使他烦躁不安、浑身难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安”与不“安”就在于与“缺口”吻合还是不吻合。对于大多数写作者来说,想出“春风又满江南岸”这样的句子已经可以心安了,然而王安石并不以此为安,他先后换了十来个字,最后才在“绿”字上“安”下来。
不同的人,对于自己意识中的缺口的价值判断,对于缺口的情感态度,可以有很大的不同;进而,他们采用的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一项不同,对于思维成果的大小高低更有决定的影响。“有意义的空白”动荡沉浮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界线上下,这就决定了对它进行内省体验有极大困难。前代诗人说,“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有经验的思维者既不会用高度清醒的理智去追逐抓握“空白”,那样抓到的可能并不是所需要的;也不会放弃理智的态度,任随心理之流自由地滑动,那样又会与“有意义的空白”失之交臂,永难重逢。他们会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就是说,注意力不是聚焦于一个点,而是舒缓地散流到较为宽广的平面上,意识的某一根神经不事声张地警觉地谛听着无意识从“空白”的什么地方释放的任何微弱的信号。
例如在作画的过程中,当画稿已经按意图大体完成,画家却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但又找不到毛病之所在,怎么办呢?一代代传下来的经验是,从画幅跟前后退几步,眯缝起眼睛,无目的地漫视整个画面。他的脑子里似乎是空空荡荡,无所思、无所忆,处于半梦幻、半清醒之中,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游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可以绕过理性意识的种种管辖限制,让无意识有机会躲过重重关卡升浮到意识中来。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驱使艺术家半自动地在画幅上作出一些细小的变更,这里抹掉一点,那里添加一点,作品因此突然焕发出原来没有的光彩。画家们的这一经验,具有普泛的深远的文艺心理学上的含义,它启示人们,如何去捕捉“有意义的空白”。
(节选自王先霈《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1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意义的空白”是在艺术创造中独有的寻求相称的形式和内容的心理状态。
B. 每个人都有可能感受到“有意义
空白”,但并不都能将它转化为艺术创造。
C. 对追求卓绝
艺术家来说,“有意义的空白”最合适的填充物是独一无二的。
D. 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有助于创作者抓握“空白”,创造出艺术精品。
1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创作主体即使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思维进程也可能受阻而不畅。
B. “有意义的空白”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主体就创作不出艺术作品。
C. 对缺口的价值判断、情感态度以及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等因素,决定着思维成果的大小。
D. 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相通的,音乐、美术、文学创作中捕捉“空白”的经验,可以互为借鉴。
13. 下列诗句中,不适合用作第五段论证素材的一项是( )
A.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B.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C.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D.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4.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用《致谢无逸》书中的故事,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刻不能被打扰的创作规律。
B. 文章将“有意义的空白”比作“影子”和“黑洞”,突出“空白”的难以把握和强大吸引力。
C. 文章用王安石写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敏感和挑剔才使得艺术家能到达艺术精美之境的道理。
D. 文章最后通过展示画家创作出光彩夺目作品的过程,启示人们该如何捕捉“有意义的空白”。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导航卫星的原理就是不断地向地面播发导航电文,电文的核心内容就是:位置坐标和相应位置的时间等信息。
为了实现信息足够高的精度,卫星本身要有非常精确的计时功能,这种计时功能是由原子钟来实现的。原子钟是一种精密测量设备,它是利用某种元素原子的能级跃迁来实现精确计时的。
原子是由原子核及围绕它旋转的电子组成的。有些原子拥有相当多数量的电子,分成不同的电子层。当原子从某一个能量大的层次跃迁到低一点的能量层次时,它就会释放出电磁波。某一种元素的原子,它的能级跃迁变化频率是固定的。1956年,美国科学家生产出了实用化的原子钟,它所用的元素是金属铯。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用它来制作原子钟非常方便。铯的共振频率是9192631770赫兹,规定它的原子核振动这么多次所用的时间就是一秒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还开发出了用铷、氢元素作为原料的原子钟,体积越来越小。目前最先进的成果是用金属铝来制造原子钟,精度比前三种原子钟都高。
北斗导航卫星携带了四台中国自行研制的高精度原子钟。其中两台工作,两台备份。原子钟之间相互校准,免得工作的那一台发生了超过设计指标的误差。
卫星在太空中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飞行轨迹就是卫星轨道。
我们知道北斗星座是几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当中轨道设置最复杂的,包括了三种轨道类型,即地球静止轨道、地球倾斜同步轨道和中圆轨道,能够最大限度地给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主力是运行在中圆轨道上的卫星,它们在这个轨道上不断地向地面发射信号。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包括宇宙射线、电离层和大气层的干扰,中圆轨道卫星所提供的信号,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多多少少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为了尽量减小误差,就需要提供改正信息。无论在GPS、格洛纳斯、还是伽利略系统的建设中,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都没有设置这样的轨道,改正信息是由第三方通过其他类型或者地面手段来实现的,而北斗卫星为了从一开始就尽最大努力来提高用户的信号精度,在系统设计当中就考虑了三种类型的轨道。
在卫星导航技术中有一种叫作位置精度衰减因子的指标,如果这个数字越大,精度就越差;数字越小,精度就越高。一般来说,这个数字的大小和天空中可以见到的卫星数量,以及这些卫星的相对位置关系是有直接联系的。卫星数量越多,卫星分布得越均匀,位置精度衰减因子就越小。如果仅仅采用中圆轨道卫星,在有些时候、有些地区所能够见到的卫星数量就不够多。特别是在所谓的城市峡谷地区和真正的山谷里,所能够见到的卫星数量都很少,很多时候甚至于不能够保持导航服务。增加静止轨道卫星和倾斜同步轨道卫星,就能够在服务区有效改善这种情况。作为静止轨道卫星,它和地面之间是相对固定的,在任何时候,我们只要不是处在遮挡的情况下,就一定能见到这颗卫星,实际上,根据卫星导航的原理,我们只需要三颗卫星就能够知道自己的位置,只要四颗卫星就能够测算出自己的速度。那么如果有一颗静止卫星在头上,对于中圆轨道卫星的需求就大大减少了。
倾斜同步轨道卫星的作用更加显著。我们在上文中提到了静止轨道卫星被遮挡的情况,比如它会被建筑物或者大树、山脉遮挡。倾斜同步轨道卫星就不一样了,它会在地球的上空画出“八”字形的轨迹。对于覆盖区的绝大多数用户来说,倾斜同步轨道卫星在一天当中总会有某个时刻运行到自己的正上方,只要不待在室内就不会被遮挡。如果部署足够数量的倾斜同步轨道卫星,那么在任何时刻,对于覆盖区的任何用户,都可以保证至少有一颗卫星在自己头顶上。
如果仅仅依靠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在很多场景下根本就不够用,如公路车道判别和铁路编组都需要分米级乃至厘米级的导航精度。这一切都需要我们采用新的技术。
我们在前文中谈到过卫星原子钟的精度问题,不同原子钟所报出来的时间也会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大家普遍采取的方式就是用很多台原子钟一起,用彼此的计时结果来相互验证。相互修正,最后计算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基本时间标准,再用这个时间标准来修正各台原子钟。这个问题对于卫星导航来说也是一样的。
要做到这一点,卫星之间必须能够彼此通信,这就是星间链路的用处了。北斗系统采用了Ka频段的星间链路。所谓Ka频段,就是26.5~40GHz之间的那一段无线电频率。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向地面提供卫星电视和宽带上网服务也会使用这个频段。Ka频段的带宽大、通信速度高,但是在为地面服务的时候,存在一种叫作雨衰的问题。就是在夏天暴雨的时候,因为雨点的尺寸和Ka频段的波长基本一样,所以会严重干扰通信服务。不过作为导航卫星的星间链路,Ka频段是非常合适的,因为宇宙里不会下雨。星间链路的关键技术就是卫星之间的通信波束信号要能够彼此对准,北斗卫星团队能够在整个星座之间实现星间链路的组网,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摘编自中国宇航学会《北斗导航天地间》)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铯元素的一次共振耗时一秒钟,元素共振耗时越少,以其为原料的原子钟精度越高。
B.追求位置精度衰减因子小,即便三种卫星轨道同在,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在轨卫星。
C.想要体验北斗卫星系统提供的高精度服务,至少需要四颗卫星检测范围同时覆盖。
D.太空和地面环境的差异,使Ka频段带宽大等优势在星间链路中得到理想发挥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铯、铷、氢、铝等元素原子能级跃迁中释放的电磁波,形成电磁能量,使得他们成为制造原子钟原料的元素。
B.单一的中圆轨道卫星设计,存在数量不足的劣势,导致在城市峡谷地区和真正的山谷里,易出现不能保持导航服务的情况。
C.原子钟与星间链路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都是依靠多台个体之间进行信息的验证与修正,来保持信息的精度。
D.人们接收到的每一条卫星信息,都是整个卫星系统工作的成果,需要所有卫星通过星间链路的修正做保障。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情境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山体密集的地区,火车经过较长的山体隧道时,卫星信号精度与隧道外一致。
B.记录某地上空同时段的北斗卫星变化,发现每天监测到的卫星与前一天完全不同。
C.今年是太阳活动的峰年,Ka频段的星间链路可以保障北斗卫星服务免受任何影响
D.深圳修建伶仃洋大桥,借助北斗系统,将沉管沉放到海床上,并做到精准对接。
1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北斗卫星系统三种轨道单颗卫星观测轨迹”简化示意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轨道类型a,CPS系统因建设成本问题而没有配备。
B.轨道类型b上的卫星,能够极大避免地面遮挡带来的影响。
C.轨道类型c的卫星能够减少对轨道a类型卫星的需求。
D.三种轨道卫星范围重叠,能够减小位置精度衰减因子指标。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春天了,积雪的消融变得迅速起来,潮湿的土地散发着被蒸晒的气息,一层厚薄不匀的岚光飘逸在草原之上。太阳的脚步虚虚实实地踩踏着岚光的小路,留下了一串串蜂窝状的坑窝,延伸到远方,那是各个方向的远方,就像一张无规则的网。鲜洁的草色闪动着嫩黄的光泽,在风的摩擦中咝啦啦歌唱。尽管一无所获,父亲在沁多草原的说服却一点也没有放松,还是在走家串户。①他已经学乖了,一进门先不介绍“沁多贸易”,也不说买卖牛羊的而是扯东扯西地拉家常:“你这件皮袍穿了多少年?二十多年?已经不暖了吧?硬邦邦的面子上全是油,里面的毛也掉得差不多啦,还钻满了虱子,你养了这么多羊,就不会换一件新的?当然啦,光有皮子还不行,还得买面子、里子、扣子、镶边的绸子,得买缝皮袍的黑线、白线、红线、绿线,还得有水獭皮的领子和袖子,花一些钱的要哩,别光心疼牛羊啦,也要心疼心疼自己啦。……”
到了另一家他又说吃的:“怎么还是老三样,糌粑、风干肉、酥油茶,就不能换个花样?比如大米、白面、豆子、黄米、黑米、花生、蔬菜、水果、点心,世上能吃的东西多啦,几百种几千种,只要有钱就能买得到,你们不打算尝尝?……”
再换一家,他又说用的:“你家的毡倒是新的,还铺了两层,剪下的羊毛用不完是吧?都擀成毡啦。为什么不换成钱呢?县城里的顿珠商店和晋美商店就可以收购羊毛。你问我换成钱干什么?看看你家的家什就知道,酥油桶旧得都快要散架啦,一看湿漉漉的就知道在渗水;水桶死沉死沉的,背着空桶就很累,还要装满水,让家里的女人背来背去,就不怕把腰压断?……再说啦,有多大草场养多少牛羊,你家的草场,我看过啦,牧草又低又稀,已经衰退啦,最多能再吃两年,两年中你家的牛羊至少还会增加三分之一,肯定吃不饱,吃不饱就没膘,没膘就无法过冬,②一场大雪下来,会死得干干净净,到时候你就哭吧,雪山大地会告诉你,这是对你的惩罚。”可是雪山大地怎么会惩罚好人呢? 牧人生气了,差一点又把父亲扔出帐房。
有时候父亲会发现自己来到了学生的家里,便故意摆出老师的架势,希望人家能听他的劝。③牧人对孩子的老师很给面子,除了殷勤地招待吃喝,还会赠送一两只羊。至于老师一再强调的出售嘛,人家连头都不会点一下。父亲说:“我不是来乞讨的,我是来挽救草原的,也是来让你们过好日子的,送的羊嘛我就不要啦。”尽管拒绝是不礼貌的,甚至都有可能得罪人家,但父亲必须这样,他不能让任何人认为他是一个贪财的人,否则下次就别想再来啦。
父亲苦口婆心的劝说显然失败了,半个月以后,他从草原回到县上时,没有一户牧人愿意出售一只羊一头牛给他。父亲迷茫了两天,趴到桌子上写了一封寄给所有学生的信,希望他们能劝说自己的家长,出售现有的牛羊,减少草场的载畜量。他骑着日尕,来到沁多学校,让副校长藏红花帮他打印了一下,又让她尽可能地提供了在他当校长期间毕业学生的联系方式。他回到县上后,去邮局买了几百个信封和足够的邮票,把所有的信发了出去。顿珠和晋美都说他是在浪费钱财,还不如多跑几趟班玛县的马可河乡。父亲摇摇头,耐心等待着,等来的却是一个让他匪夷所思的结果:④沁多县在县城前的姜瓦草原上召开牧业大会,表彰由各村选出的二十个牲畜最多的尖子户,旦增书记亲自向他们颁发了锦旗和奖品——一对牡丹花卉的铁皮热水瓶。他说从目前汇总的数字看,沁多草原去年的冬羔和今年的春羔相加,增长率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县的牲畜存栏率也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大会之后两个警察突然来到“晋美商店”,把父亲带进了派出所。他们询问发信的事,询问他在草原上走家串户煽动牧人买卖牛羊的过程。原来有人告发了他,说他干扰牧人的正常生产,破坏蒸蒸日上的草原经济。好在父亲是不怕的:“别给我上纲上线,现在不是从前,开放啦,我是有执照的生意人,不谈生意谈什么?”他摆出一副豁出去的架势据理力争,警察自然说不过他,警告他不要多管闲事,牧人卖不卖牛羊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他说:“我天生就是个多管闲事的人,哪一条法律规定多管闲事是违法的?拿来给我看。”
风的抚摸似乎让草原的心情格外愉快,沙啦啦沙啦啦的。雪已经消尽的地面上,牧草鹅黄的嫩芽从枯根下面冒出来,害羞地瞧着天空和近旁。牧人坚实的靴子总会轻轻绕过嫩芽出头的地方,左一脚右一脚地踩向别处。很少有人骑马,因为马蹄会伤害草色的洇出和蔓延。但牛羊是管不过来了,它们会不顾一切地扑向婴儿般的新草,让嘴唇和地面摩擦而过,身后的草原就依然又是冬天的颜色,丝毫不显青春的气息了。以往这种时候,牧人总是提前把牛羊赶向高处,宁愿让它们暂时饿着,也要把低洼地和川道里的草保护起来,因为这是下一个冬天的食物。但是从这个年份开始,在所有被承包的草场,牧人已经做不到合理地按季轮牧了。壮阔的地面上,是宏大的畜群,是拉制不住的饥饿的膨胀,是牧草还没长大就被掐头咬根的无奈。父亲拉马走过草原,揪心地看着埋头尝鲜的牛羊,大嘴发出了一声粗闷的吼叫,就像绝望的老虎面对正在失去的山林,轰隆隆地哭泣着。日尕附和似的长嘶一声,弯过脖子来,怜悯地看着父亲,用鼻子咴咴地说:赶快骑上去吧,吼叫有什么用?父亲听话地跨上了马背,还没有把当绳在两只手中拉扯均匀,日尕就跑起来。父亲说去州上,找王石书记。日尕瞪他一眼,像是说知道啦。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针对不同的牧民采用不同的劝说策略,分别以牧民的吃、穿、用为突破口,希望说服他们出售家中的牛羊。
B.“父亲”利用曾经当过校长的优势,给所有学生写信,希望学生能够劝说家长卖掉他们的牛羊,却因此被人告发。
C.“父亲”被警察带到派出所,两个警察认为他“多管闲事”,说明政府不欢迎他在草原上走家串户,进行牛羊买卖。
D.“父亲”让草原和外面的世界同步的想法,没有得到牧民的理解,也没有取得县领导的支持,所以他的说服失败了。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学乖了”表明“父亲”被牧民们拒绝很多次后,学会了运用先拉近情感距离再劝说牧民卖牛羊的策略,其中包含着一种无奈之情。
B.句子②中,“雪山大地”是大自然的象征,“父亲”气急败坏,预言如果牧民让牛羊数量不加限制地增长,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C.句子③中,牧人是朴实、真诚而又不失主见的,他们通过招待吃喝和赠送一两只羊,来表达他们对“父亲”的感恩,但就是坚决不肯卖牛羊。
D.句子④中,沁多县对各村牲畜最多的尖子户进行表彰,说明当时的县领导只重眼前的生产规模,缺少像“父亲”那样的远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哀 伤
[俄]契诃夫
旋匠①格里戈里·彼得罗夫,这个当年在加尔钦乡里早已出名的出色手艺人,同时又是早已出名的最没出息的农民,此刻正赶着一辆雪橇把他生病的老伴送到地方自治局医院去。
这段路有三十来俄里,道路糟透了,连官府的邮差都很难对付,而旋匠格里戈里则又是个大懒汉。迎面刮着刺骨的寒风。空中,不管你朝哪方看,到处都是密密层层飞旋着的大雪。雪大智叫你分不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地上刮起来的。除了茫茫大雪,看不到田野、电线杆和和林。每当强劲的寒风袭来,弄得格里戈里都看不见眼前的车轭。那匹瘦弱的老马一步一步吃至地拖拉着雪橇。它的全部精力全耗在从深雪里拔出腿来,并扯动着头部。
旋匠抽他的瘦马,哀伤向旋匠突然袭来,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弄得他现在怎么也不能清醒来,平静下来,认真想一想。在此之前,他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像处在醉后那种昏昏沉的状态,既不知道哀伤,也不知道欢爪,可是现在却突然感到心情沉重,十分痛苦。这个无忧无虑的懒汉和酒鬼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另一个人,居然忙碌起来,心事重重,急着赶路,甚至跟暴风雪对着干了。
“你呀,玛特廖娜,别哭了……”他小声嘟哝,“你忍着一点儿。上帝保佑,我们会赶到医院的。你的那个病……巴维尔·伊凡内奇会给你药水喝,或者吩咐人给你放血,或者他老人家高兴,用酒精给你擦身……可是巴维尔·伊凡内奇会把眉头一皱,嚷道:‘我早就知道你!大概你一路上进过五家酒馆吧!’我就对他说:‘您老人家!难道我是坏蛋,还是异教徒?我的老太婆正在把灵魂交给上帝,快死了,我还有心从这个酒馆到那个酒馆!您这是什么话呀,求主恩典吧!什么洒馆不酒馆,滚它的!’于是巴维尔·伊凡内奇吩咐人把你抬进医院里去,我呢,在他的面前跪下来……”
“你呀,玛特廖娜,那个……”他又小声嘟哝,“要是巴维尔·伊凡内奇问起我打不打你,你就说:‘从来没打过!’往后我再也不打你了。我凭十字架向上帝起誓!再说,难道我是生性狠毒才打你的?随手就打了,没有道理。我心疼你哩。换了别人就不会这么伤心,可我现在急着送你去看病……我尽力了。瞧这风雪,好大呀!上帝啊,你发怒吧!只求你保佑我们别迷路。玛特廖娜,你怎么老不答应?我问你呢:腰还痛吗?”
他感到奇怪,老太婆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奇怪,那张脸不知怎么显得特别瘦削,灰白里透着蜡黄,面容严厉而刻板。
旋匠放下缰绳,犹豫起来。他不敢回头看一眼老太婆:他害怕!问她什么,她不答应,同样叫人害怕。最后,为了探个明白,他没有回头,只是去摸她的手。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
“这么说她死了。麻烦事!”
这下旋匠哭了。他不只可怜老太婆,更感到懊丧。他想:这世上的事变得真快!他的哀伤刚开了个头,怎么立即有了结尾。他还没来得及跟老太婆好好过日子,对她表表心意,疼爱她,怎么她已经死了。他跟她共同生活了四十年,但这四十年像在雾里一般过去了。酗酒,打架,受穷,没过上一天好日子。而且,像故意气他似的,正当他感悟到要疼爱老太婆,离了她就没法生活,他实在对不起她的时候,老太婆却死了。
“是啊,她还常常去讨饭!”他回想往事,“是我打发她去向人家讨面包皮的,麻烦事!她,蠢婆娘,再活上十年就好了,要不然,恐怕她以为我当真是那种人。圣母娘娘,我这是往什么鬼地方赶呀?现在不用去看病了,现在该下葬了。往回走!”
旋匠掉转马头,使劲抽他的马。道路变得越来越难走了。现在,连车轭都看不见了。雪橇有时撞到小枞树上,黑糊糊的东西擦伤他的手,在眼前闪过。视野之内又变得白茫茫一片,风雪飞旋。
“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
密密层层的大雪渐渐变得灰暗了。黄昏已经来临。
“我这是往哪儿赶呀?”旋匠突然惊醒过来,“该把她埋了,我却去医院,……像变傻了!”
旋匠又掉转雪橇,又抽起马来。老马鼓足全身的劲,喷着鼻子,开始小跑起来。旋匠接二连三地抽它的背……身后响起撞击声,他虽然没有回头,也知道那是死去的老太婆的头在撞着雪橇。天色变得越来越黑,风变得越来越冷,越来越刺骨……
“再从头清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我要添置一套新工具,接受定货……把钱都交给老太婆……是的!”
后来他无意中把缰绳弄丢了。他寻找起来,想把缰绳捡起来,却怎么也不行。他的手活动不了了……
“算了……”他心想,“反正马认路,它会拉回家的。这会儿真想睡一觉……趁下葬以前,安魂祭以前,最好歇一歇。”
旋匠闭上眼睛,开始打盹。不久他听到马站住不走了。他睁眼一看,自己面前有一堆黑糊糊的东西,像是小木屋,又像大草垛……
他真想从雪棍上爬下来,弄清楚是这么回事,可是全身懒得宁愿冻死,也不想动弹了……于是他安静地睡着了。
他醒过来时,发现已经躺在一间四壁油漆过的大房间里。窗外射进明亮的阳光。旋匠看到床前有许多人,第一件事他就想表明自己是个稳重而懂事的人。
“请来参加老太婆的安魂祭,乡亲们!”他说,“还要告诉东家一声……”
“唉,算了,算了!你躺着吧!”有人打断他。
“天哪,是巴维尔·伊凡内奇!”旋匠看到身边的医生吃惊地说,“老爷哪!恩人哪!”
他想跳下床,扑通一声给医生跪下,但感到手脚都不听他的使唤。
“老爷!我的腿在哪儿?胳膊呢?”
“你跟胳膊和腿告别吧……都冻坏了!唉,唉,你哭什么呀,你已经活了一辈子,谢天谢地吧!恐怕活了六十年了吧——你也活够了!”
“伤心呀,老爷,我伤心呀!请您宽宏大量原谅我!要再活上那么五六年就好了……”
“为什么?”
“马是借来的,得还人家……要给老太婆下葬……这世上的事怎么变得那么快!老爷!巴维尔·伊凡内奇!卡累利阿榨木烟盒还没有做得,槌球还没有做得……”
医生一挥手,从病房里走了出去。这个旋匠——算是完了。
一八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注】①旋匠:对手工艺人的称呼。
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作者便几笔勾勒出了主人公形象,既“出色”又“最没出息”,是一个令人赞赏又令人鄙夷的小人物形象。
B.“哀伤向旋匠突然袭来”,是因为旋匠意识到依恋的妻子可能会死去,自此之后,他无忧无虑的生活将随之消逝。
C.“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反复想着,这表现了他对妻子没能过上好日子的深深歉疚和想重振精神、重走人生的愿望。
D.小说结尾部分,从旋匠的恳切的哀求来看,他想做一个有责任心、讲信誉且对美好生活有向往追求之人。
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细节描写客观、冷峻,如写旋匠老婆的死,“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读来十分辛酸、悲凉。
B.“风变得越来越冷,越来越刺骨……”的环境描写,为后面旋匠想检缰绳但“手活动不了”“开始打盹”等情节理下伏笔。
C.作者将老旋匠和他老婆婚后40年的生活状态集中在一天的时间和一个场景来揭示,以一件不幸之事唤醒一个人灵魂,叙事凝练,意味深长。
D.大房间中医生巴维尔·伊凡内奇的言行既深化了“衰伤”意蕴,又暗示了旋匠这类小人物非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沙 祭 郭雪波
半夜里狗蛋被尿憋醒了,一看旁边,老爷子的干草铺空着。他揉着眼睛走出马架子,发现老爷子正抱膝坐在门口沙滩上,两眼凝视着前边的沙洼地。脚前堆了一堆烟锅灰。明晃晃的一轮月亮,照着坨坡,照着洼滩,泛着灰色的光。他走过去,不声不响地坐在老爷子的旁边。狗蛋屏住呼吸倾听,听不见叹息声,唯有那不倦的夜风从沙坡上丝丝吹过。月亮洒下了过于浓重的光色。使得沙坨更为沉静地酣睡了。
“它叹息了几十年,几百年。人是太没用了。”老头儿自顾低语着,过了片刻,“明天就要撒种了,哦,红糜子……”①他掌心里攥着一小把红糜种子,轻轻摩挲着。狗蛋拿过几粒,月光下仔细端详。哦,你这搅得老爷子无法入睡的红糜种子哟。比高梁粒小些、比谷粒大些,籽粒饱满光洁,圆圆的,沉实而晶莹。
“它能止往沙漠的叹息吗?”狗蛋问。
“能的。它是一种喜爱在沙上地里扎根的作物。”于是,狗蛋也相信了。
东梁子上刚发白,老双阳就套起了犁杖。一天里,只有在这凌晨到小晌午的时间里较适宜播种。日头一旦升高,沙坨子里像蒸笼,人和牲畜都受不了。他们选择沙洼子的南端那片地,开犁了。
这是一幅美妙的播耕图。
晨曦中,黑键牛在前边伸脖拉犁,粗绳套绷得直直的;老双阳在后边光脚扶犁把,那松软的沙土在铁铧子两边如两道波浪翻开去;老头儿后边,是小狗蛋肩上斜挎着点葫芦,用木棍“哒、哒、哒”敲着点葫芦向前伸出的空心木管,那褐黄色的米粒从盛种子的葫芦头里颠拨了出来,经过木管嘴上的草穗子分解后,仁仁俩俩均匀地撒落进刚翻开的垄沟湿土里;最后边是老狗“克二龙”,脖子上套着拉绳,拉绳那头拴着椭圆形木制压土滚子,顺着坨沟把撒下去的种子压进土里去。人和牲畜,同力协作,进行着人类最基本而又原始的生存劳动。②那“哒哒哒”的敲打点葫芦声,节奏清脆悠扬地传荡着,偶尔加进两声“叭叭”的鞭声,又由低沉的铁铧子翻土的“唰唰”声和木制破子压土的“沙沙”声做陪衬,合成了这一美妙无比、浑然一体的播耕协奏曲。庄重,和谐,古朴。
播耕三天之后,他们面临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尽管前几天下了一场雨,沙坨子里水的蒸发量是惊人的。沙井里的水,越来越供不应求了。后来每天仅仅渗出五六碗水,还不够人和牲畜的饮用。老双阳把沙井往下深挖了几尺,仍不大见效。只好控制使用老狗“克二龙”的活儿,可由狗蛋兼做。老双阳拿鞭子几次轰它回村去,它转了几个沙丘又跑回来,蹲在马架子门口。不给它水喝,趁他们去种地,它自个儿却潜进沙井,把那点水舔吸个干净。
老双阳狠狠心把它逮住后吊在木桩上。反正光喝苞米面糊糊粥,他们也越发顶不住了。狗蛋泪汪汪地抱住老狗的脖子不放。
可老狗丝毫没有痛苦的样子,神情怡然,不叫不跳,睁着的两眼里也没有丝毫哀伤,觉得以此报答一下主人多年喂养的恩德,十分值得。
老双阳一勒紧那根绳时,狗蛋一声惊叫逃进马架子里。老双阳眼睛盯着的不是狗,而是南边的等待他们去播种的土地,还有那连绵的沙坨。他一咬牙,腮帮鼓起来,双手猛地哆嗦了几下。老狗“克二龙”如释重负地“呜”一声低鸣,身子便软了。
狗蛋缩在马架子一角,眼睛盯着某处一动不动,对喷香的狗肉看都不看一眼。老双阳如何威逼利诱也不管用,只好由他去。
没有两天,黑犍牛也趴窝了。缺水缺草料,加上它付出的劳动量太大,它实在拉不动那沉重的犁杖了。老双阳愤怒地挥动着鞭子,“叭叭”打在黑牛的皮肉上,毛一团团脱落,皮上鼓起一道道血印子,但它闭上双眼任主人去打,就是没力气从垄沟里站起来。
老双阳无奈了,丢下鞭子,抱住黑牛的脖子洒下两滴浊泪,手抚摸着血印子低语:“老伙计,难为你了……
他默默地卸下黑牛的轭架,解开肚带,站起来,把轭架往自已右肩上一挎,回头冲狗蛋吼:“扶犁!”
狗蛋看着他那干瘦的身形,站在原地没动窝。“聋了?快扶犁!听见没有!”“不,俺不扶。”狗蛋冷冷地说。“你!……”老头儿操起了刚才打牛的那条鞭子。
③狗蛋无动于衷地看着他。
“你扶不扶?”
“不扶。”狗蛋黑肚子一挺,脖子一梗。
老双阳手中的鞭子空中挥了一圈,将落不落的时候,他丢开了它。随即,向狗蛋走了几步。“扑通”一声向狗蛋跪下了。“祖宗,求求你了,就剩下一升多种子了,你知道,这红糜子是咱们俩明年一年的口粮呵!懂吗,小祖宗!”
“咱们俩?明年你还叫我跟着你?”
“叫你跟俺一辈子,不是干儿子,是干爹!”
“哦,你认下俺当干儿子了?”狗蛋不相信地盯着老头的脸然后,他也不去理会老头,走过去小手扶起犁杖把。同时用脏糊的手背狠狠抹了一下眼角。
老双阳站起来,重新把轭架套在肩上。“俺恨你,干爹。”狗蛋从他后边静静地说。“俺恨这沙漠,干儿。”老双阳沉着脸回答。
铁铧子插进沙土里。老双阳躬着上身绷着腿,向前使劲一拉身子却弹簧似的被绳套拉了回来,铁铧子一丁点也没动。狗蛋把铁铧子尖稍稍往上抬高了一点。
“照原先深浅!这是种糜子,不是种萝卜!”“好好,你这疯老头,你就拉吧,拉得比黑牛还黑牛吧!”
老双阳把肩膀往前一横,腮帮上的咬肌拧动着,双眼往前鼓突起来,额上暴起的青筋如蚯蚓。豆粒大的汗珠从两鬓往下淌下来。“嘿——!”老头儿一声怒吼,铁铧子终于颤悠悠地吃土行进了。④一步、两步、三步……十步……五十步……狗蛋没想到那干瘦的身躯里蕴藏着如此巨大的力气。
粗硬的轭架,挤压着他的肩胛骨,不一会儿肩上的皮和肉挤烂,显出一片血印子,渗出细细的殷红色的血丝。 (摘自《十月》)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说狗蛋“听不见叹息声”,而老爷子说“它叹息了几十年,几百年”,暗示沙漠的的荒凉由来已久,也写出了狗蛋的稚嫩。
B.老狗面对死亡的反常表现,不仅写出了恶劣环境中生命只能听天由命的无奈,更突出了狗对养育自己的主人的温情。
C.“这红糜子是咱们俩明年一年的口粮呵!”暗示老双阳早就把狗蛋当作自己的家人,只是没有亲口说出。
D.狗蛋“我恨你”中恨的是干爹派给他活儿,老双阳“俺恨这沙漠”中恨的是沙漠环境恶劣,同时也表明以劳作改变现状的决心。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攥”“摩挲”的细节描写,突出老人对红糜子的珍视,表现出播耕前他希望与担忧并存的心理。
B.句子②中多处运用拟声词,节奏轻快,让读者身临其境如入愉悦、和谐的沙漠播耕场景,饱含美好与希望。
C.句子③通过“无动于衷”“脖子一梗”等神态或动作描写,写出了狗蛋认为老双阳不可能拉得动犁、也不忍心他这样做的复杂心理。
D.句子④中的数字看似啰嗦,实则富含深意,不仅写出了老双阳拉犁的艰难,更突出了他的坚韧。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暴水桥头
谈歌
徐水城西有一暴水河,沿河二十余里,只上游有一桥,桥面极窄,只走一辆车马,常有人失足落水,弄得行人惊惊险险。
几任县太爷都筹划过建桥,只是短缺银子。
徐水“乐仁药堂”的老板方树林,也曾动议募捐,并自认五百大洋。告白贴出十几日,共捐得了十几块大洋,还有人讥讽:“沽名钓誉,若真心造桥,你自家出资便是。”他便冷了心,大醉一场,再不提造桥。这一切,虞世明皆看在眼里。
虞世明十几岁便担菜渡河售卖。经人介绍,承包“乐仁药堂”的蔬菜供应。小世明眉清目秀,干完活,常在药堂痴痴看方树林写字。(城中店铺商号的匾额,多是方树林的墨宝,北京城里商号也有用他的字。)方树林见此,也送他一些碑帖笔墨。三年后,虞世明的字竟有了几分气魄。
那一年春节将至,城中富户来求方树林写春联,方树林却推说感了风寒,竟把虞世明喊进县城舞墨。于是,徐水县城里纷纷贴出了虞世明的字。虞世明便抛了卖菜的挑子,成了“乐仁药堂”的记账伙计。
方树林丧妻,只有一女,名叫方念桥。念桥很俊,年纪与世明相仿。
那一日,方树林多吃了酒,在堂内喝茶,看世明记账,问道:“世明啊,你做我干儿如何?”虞世明笑笑,不搭话,又埋头记账。
秋天,方树林采购药材,醉酒夜归,却遇上暴雨,不幸翻船溺亡。
好些日子,虞世明总在河岸上呆立,如失魂魄。
一个月后,世明对念桥讲:“师妹啊,师傅不在了,店里生意冷落,用不了这么多人,开销太大,我想告退。”方念桥一怔,横一眼虞世明:“你说昏话,走路也轮不到你。”虞世明道:“都是店中的老伙计,怎好让哪个走,还是我走好说话。”方念桥怒道:“不行。”虞世明道:“师妹不要多想了,我去意已决。”
虞世明赁了间房,挂出“方树林师傅第一传人”的牌子,开了“写字坊”。他一改方树林的规矩,总要同主顾争得面红耳赤,狠索润资,概不赊账。即使是一些方树林当年的老朋友,虞世明也不肯让一文钱。
徐水人恼怒:“方老板怎么走了眼,传下这样一个重利寡义之徒。”
一天,方念桥来城东办事,顺脚来看虞世明。虞世明正在写字,方念桥喊了他一声,虞世明抬起头来,二人的脸都热了。
“师妹也来求字?”
“不知多少润资?”
“不知师妹近来生意如何?”
“还好。”
“那么,就每字讲定一百元。”
“师兄啊,你也委实太狠了些吧。”
虞世明淡然一笑:“绝不还价。”方念桥冷脸道:“你岂不知一分利撑死,九分利饿死。”虞世明脸色安详,念桥渐渐青了脸,掉头出来,伸手摘了门前“方树林师父第一传人”的牌子,摔在地上,洒泪走了。店门口几个围观的街人叹息着散了。虞世明端坐,目光茫然,纹丝不动。
一支军阀的队伍轰轰地开进了徐水县城。军阀姓耿,人称耿司令,竟也喜欢舞文弄墨。耿司令驻下第一件事,即派几个大兵把虞世明请来,虞世明道:“虞某润笔高,恐长官不肯出钱。”耿司令似乎怔了一下,继而咧嘴大笑:“不知道虞先生开价多少?”
“照例一字一百大洋。”
耿司令收住笑:“你黑心要价,不怕我杀了你?”虞世明淡然一笑:“若要便宜了长官,人都要骂虞某势利。”
这耿司令到底有些不俗,还是出了一千大洋,虞世明便给他写了一副中堂。
半年后,方念桥出嫁“庆和药堂”掌柜陈再明。
又半年,陈再明携款进货途中被人杀死。方念桥成了寡妇,“乐仁药堂”和“庆和药堂”便合在一处,取名“仁和药堂”。念桥请几个书家写过匾,都不中意。
这天,虞世明正在聚英楼上闷闷地饮茶,抬头一看,方念桥正站在他的面前,他怔了一下,手中的茶碗一晃,水扑溅到了桌上。方念桥稳稳神,强笑笑:“请虞先生写一块匾,不知道多少润资?”虞世明看一眼方念桥,低了声音道:“听说方老板的生意不如往日兴隆,虞世明不敢开价。”方念桥沉了脸:“谅那一块匾还是写得起的。”虞世明以商量的口吻道:“一字一百大洋如何?”
方念桥并不还价。虞世明换一杯热茶,饮过,便伏身研墨,竟研得沉重,不似平日潇洒。
只听得墨在砚上吃力地转动。
“仁和药堂”四个字,一气呵成,方念桥不禁失声喊一句:“果然好字。”方念桥从怀中掏出一张银票,放在桌上,捡起字便走。虞世明轻喊一声:“师妹留步。”方念桥款款站定。虞世明指那银票:“这字算我送与贵店的。”
方念桥怔了一下,一笑:“虞先生做的是买卖,怎可如此?”说罢,转身下楼。聚英楼上,食客们鸦雀无声。
五日后,县衙贴出文告,说要在暴水河上造桥,全部款子,皆为虞世明先生捐奉。一城人呆若木鸡。
方念桥在人群中,听罢,她如梦方醒,一时泪流满面,她拼力挤出人群,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却是人去楼空。
数月后,河上建起一座石孔桥。桥宽可并列通过四辆马车。桥头立一石碑,碑文为虞世明所书:方树林师父传人虞世明捐建。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虞世明在“河岸呆立”,是因为痛失恩师,也是在为未来的事业与人生作打算。
B. 虞世明说“我去意已决”,打着为店分忧的幌子,实则想自立门户,避免被拖累。
C. 军阀头子耿司令求字,虞世明“照例一字一百大洋”,是怕徐水人骂他“势利”。
D. 方念桥第二次求字时不再还价,虞世明因此愧疚不安,磨墨时“竟研得沉重”。
8.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多用侧面描写,如“徐水人
恼怒”“市人的叹息”“一城人呆若木鸡”等,烘托出了虞世明的孤勇。
B. 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和直接描写心理来推动情节发展,顺叙写来却尺水兴澜,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C. 小说中插入虞世明与军阀耿司令的交锋,既增加了故事的跌宕起伏和趣味,也有助于表现主人公的性格。
D. 小说人物对话言简意丰,如“虞先生做的是买卖,怎么如此”,语含讥讽,表明方念桥对虞世明的绝情。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家铺子(节选)
茅盾
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沿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
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索的冻雨,从蝴蝶门后送来的林大娘的呃呃的声音又渐渐儿加勤。林先生嘴里应酬着,一边看看女儿,又听听老婆的打呃,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
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
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
“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
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虽然是七八年的老伙计,一向没有出过岔子。但谁能保到底呢!而况又是过期不见回来。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分异样。忽然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
“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
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林先生估量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过了一会儿,寿生方才喘着气说:
“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
“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
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今天一早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西面宝祥衣庄的被他们拉去了。我跑得快,抄小路逃了回来。他妈的,性命交关!”
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
“都在这里了。聚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要留心!——我去洗一个脸,换件衣服再来。”
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他到账台里打开那手巾包来。先看一看那张“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然后点检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十元,这全部付给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
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林先生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收账客人送走了。
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有半个。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寿生商量本街的账头怎样去收讨。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来真没有把握。寿生挨着林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
“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倒账要预先防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
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
“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年关。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一家困难!天塌压大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得市面更加不像市面。”
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此时,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年关将至之时,讲述了上海来的客人向林老板讨债的经过,勾勒出一幅旧社会的末世景象。
B.上海客人先是“很恳切地”称林先生是好人,后来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无动于衷;要求,“再加一点吧”,足见其世故、伪善。
C.林先生是个安分守己、规矩老实的生意人。作者用林先生想方设法还账,毫不隐瞒收入等情节,刻画出其诚信、忠厚的形象特点。
D.与鲁迅《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相比,作者都是将社会投影在一间小店铺中,但“林家铺子”展示了更为宏大的政治经济图景。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首段“索索”“冷清清”“嚓嚓”等叠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环境特点,渲染了萧条阴郁的气氛,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小说情节集中紧凑,又曲折有致。如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这处描写使叙事突起波潮,此后情节的发展也一波三折。
C.小说结尾写到日本军重炮轰毁上海市廛,与第二段中“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形成呼应,情节严谨,构思缜密。
D.节选部分主要是以人物为线索,多条线索平行展开,矛盾冲突复杂,其中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遭遇兵队拉夫的过程是小说的明线。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仅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曾子曰:“身也者父母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战!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材料二:
记曰:“舜见瞽瞍①”,其容造焉②。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臣主,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哉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今舜以贤取君之国,而汤武以义放弑其君,此皆以贤而危主者也,而天下贤之。”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注]①瞽瞍:舜父名。②造(cù)焉:同“蹩”,局促不安的样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身也A者B父母遗C体也D行父母之E遗体F敢G不H敬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即“殁”,指去世,与贾谊《过秦论》中“始皇既没”的“没”词义相同。
B.之,助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夫子之谓也”的“之”用法相同。
C.危,危险,与李白《蜀道难》中“危乎高哉”的“危”词义相同。
D.贤,形容词意动用法,与韩愈《师说》中“其贤不及孔子”中的“贤”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认为,“孝”从高到低可以依次分为“尊亲”“弗辱”“能养”三个等级,他自己只是做到“能养”这个等级。
B.在曾子看来,“仁”“礼”“义”“信”“强”都和“孝”有关,一个人遵循孝道就可以获得快乐,反之则会受到责罚。
C.曾子认为,父母逝世后,子女能做到不给他们带来坏的名声,就是善始善终地遵守孝道,这是为人子女最难做到的。
D.因为当时天下形势危急,所以舜在面对父亲瞽瞍的朝见时,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孔子认为舜不该有这样的表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二月二十七日①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直叙其事,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至使天子自为手诏以逊谢,又使吕学士再三谕意,然后乃出视事。出视事诚是也,然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北进棠圣思过听,欲使之副戒报府。光今所言,正退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与介甫地向虽殊,火归则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碎位,以行其志,赦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陈其忠,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因武子婷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原之,与言于上而逸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不宣。光惶恐再拜。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注】①宋神宗熙宁三年,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开始。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藩镇大臣A有言B散青苗钱不便者C天子出D其议以示执政E而介甫遽悻悻F然不乐G引疾卧家。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察:文中指察觉,与《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词义相同。
B.被:文中指蒙受,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词义不相同。
C.谢:文中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中的“谢”词义不相同。
D.过听:本指错误地听取,文中是对皇上赏识自己的自谦,似于“承蒙错爱”的“错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光虽然在写这封信之前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在信中仍然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重和欣赏,这是君子之争的典范。
B.许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的官员背后非议王安石,但不愿意当面批评他以免惹祸上身,只是坐等王安石变法自行失败。
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仅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反而大加责备;不但没有修正过去错设的法令,反而更急迫地推行改革。
D.司马光举国武子的例子,是从王安石的个人利益出发,劝告他不要重蹈国武子只听好话而最终不得好死的覆辙。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痒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真书其事。”侍中魏征奏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吴兢《贞观政要·卷六》)
材料二:
余读《唐史》至太宗六月四日事,为之喟然太息。嗟乎!以太宗之英武好名,而卒定计于秦府群小,惜哉!太宗首倡非常之谋以哉定海宇,则高祖之有天下,诚太宗之功也。虽然,立子以长不以功,高祖之欲传位于太宗,固义有不可;而太宗之屡辞不受者,岂亦有见于此乎?由是而观,则太宗之心,固已灼知大义之所在矣。其后卒至喋血禁门、贻讥万世而不顾者,亦由房、杜二人陷之而然耳。岂独房、杜哉?当是时,太宗既诛巢隐,一二近臣惟劝其释甲以就刑,可也;若高祖念其事非得已而原之,然后辅之以图后功,亦可也;竟乃释此不为。而尉迟敬德者,乃摞甲持矛直至上前,借曰恐其惊动上意,亦何事于矛甲哉?敬德此举直恐高祖之怒心一发,且将不利于太宗,故特假此以迫胁之。使高祖不幸如其所料,则敬德之矛宁无所施乎?秦府群小之不忠于所事,乃至此也。噫!此辈未足深恨;太宗为一代贤君,亦从之而不疑,何其悲哉!
(戴良《论唐太宗六月四日事》)
【注】①六月四日事,即玄武门之变,指唐太宗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兄弟,终被高祖李渊立为皇太子。②巢隐,指隐匿的敌人。
7.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史官执笔A何B烦C有隐D宜E即F改削G浮词H直I书其事
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微,指隐蔽、含蓄,与《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中的“微”词义不相同。
B.正,指使端正,“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指“使活着”,两者用法相同。
C.非常,文中指不同寻常,与现代所说的“非常时期”中的“非常”含义一样。
D.上,与“借曰恐其惊动上意”中的“上”一样特指君主、帝王,文中指李世民。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身为帝王却不能查看当朝国史,结果这些国史不能起到规劝警戒自己的作用,令李世民感到十分遗憾。
B.李世民认为通过政变诛杀兄弟,和周公东征诛杀管叔、蔡叔和季友用毒药杀死叔牙两件事一样,利于国家稳定。
C.材料二记载了玄武门之变中高祖、太宗、秦府群小等历史人物的种种表现,戴良对他们抱以惋惜之感。
D.在戴良看来,李世民平定天下,心中持有家国大义,多次辞任太子,他是一位英武且珍惜名誉的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从之时,秦人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据殽、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仗于谋诈之弊,终无信笃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民不见义,而悬于不宁。抚天下十四岁,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夫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选自《战国策·刘向书录》,有删改)
材料二:
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始皇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缪公以来A至于B秦王二十余C君D常为诸侯E雄F此G岂世贤哉H其势居然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蚕食,喻逐步侵占,“蚕”和《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用法相同。
B.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与“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中
“骨肉”词义相同。
C. 天子,古时认为君权神授,称帝王为天子。从材料看,这里的“天子”指秦始皇。
D. 因,此处指沿袭,承袭,与材料一“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中的“因”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向认为,始皇能兼并天下,一方面是利用了秦国地理优势,另一方面也和前代国君的功业、谋士的智慧有关。
B. 刘向引用孔子的观点,阐述了用刑罚和用礼教两种治民之道的不同结果,肯定了德教和礼教对于化民的重要性。
C. 贾谊认为,子婴只要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助者,凭借秦国险要的地势,三秦之地是可以保有的。
D. 贾谊认为,六国诸侯如果能采用保持国内安定、休养生息的爱民政策,就可以趁着秦国疲惫的时候一举打败它。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
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丘兆麟劾之,复移疾归。
崇祯元年召还,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①。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②法。元时尝当食不食,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专政,不能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
(节选自《明史·徐光启传》)
材料二:
《礼记·大学》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玄扈先生③曰:生之者众,食之者寡,此言食也。为之者疾,用之者舒,此言货也。
(节选自《农政全书·农本》)
[注]①台官:钦天监属下的五官灵台郎,掌管推算日月食等事。②郭守敬,元代天文学家。主持编制《授时历》,为我国历法史上使用最久的历法。③玄扈先生:徐光启自号。
13.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光启A盖棺之B日C囊无D余赀E请优F恤G以愧H贪墨者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擢,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与《陈情表》中“过蒙拔擢”的意思不同。
B.本,文中指根据,依照,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本”意思不同。
C.遗,文中指遗留,留下,与《过秦论》中“秦亡矢遗镞之费”的“遗”意思相同。
D.足,充足,完备。与成语“不足为训”的“足”意思不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镐率军战败,京城大为震惊。徐光启多次请求操练军队,以身体力行报效国家。徐光启在通州练兵时,条列十条奏议呈报朝廷。
B.辽阳被攻破,熹宗下令起用徐光启。徐光启回朝后,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来加强城防。熹宗认为他的主张很好,采纳了他的建议。
C.崇祯帝因日食之事,打算责备台官。徐光启举出元朝曾推算错误的例子并提出建议。崇祯帝下诏命人推算历法。徐光启任监督。
D.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如此解读生财之道:生产的人多,耗用的人少,指的是粮食。从事的人迅捷,使用的人适度,指的是财物。
第四部分 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其二)①
杜甫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②,心肝奉至尊。
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
[注]①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八月,李嗣业奉命率镇西都护府所属军队来关中,同郭子仪等共讨安庆绪。杜甫此时任华州司功参军,看到李嗣业部过境,写下这两首诗,以壮其威。②河北,指幽、蓟一带,当时为安史叛军老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标题中的“观”字展开,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安西军过赴关中待命的情状。
B.“谈笑”形容视若等闲,可轻易取得,与苏轼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C.“孤云”“飞鸟”“辕门”等意象营造出清冷萧瑟的氛围,从侧面烘托出安西军的军容风貌。
D.全诗充溢着诗人对安西军的赞扬之情和对平定安史叛军的信心,富有气势,激烈豪迈。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浣溪沙·洞庭
张孝样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浆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上阕开篇叙事,写舟行至洞庭。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语言平实简明。
B.“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两句中天阔、波平、峰青,诗人以精工细笔勾勒洞庭湖的全景。
C.下阕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且静中见动,红白相衬,别有意趣。
D.“夜凉船影浸疏星”,疏星船影,倒映湖中。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相呼应,且以景语收结,耐人寻味。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道傍小憩观物化 杨万里
蝴蝶新生未解飞,须拳粉湿睡花枝。后来借得风光力,不记如痴似醉时。
南溪山居秋日睡起 杨万里
客至从嗔不著冠,起来信手揽书看。小蜂得计欺侬睡,偷饮晴窗砚滴干。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首诗歌叙写诗人在道旁看到化蛹成蝶,看久了就忘记自己“如痴似醉”时的样子。
B.第二首诗歌叙述因不戴帽子而听任客人嗔怪自己,体现了诗人山居时的随意率性。
C.第一首诗歌描写蝴蝶“新生”的情态,跳出了庄生梦蝶的传统藩篱,别开生面。
D.两诗与《插秧歌》一样都体现“诚斋体”的特征,抒写诗人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下夫、朋元游陈侍御园
范成大
沙际春风转物华,意行聊复到君家。
年年我是曾来客,处处梅皆旧识花。
官减不妨诗事业,地寒①犹办醉生涯。
城中马上那知此,尘满长裾席帽斜。
【注】①地寒:指人的出身微贱,地位低下。
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转”字生动描绘出冬去春来、和风吹拂之时,自然景物的变化。
B. “意行”写出了诗人一行信步来到陈侍御家游玩时随意、闲适的心情。
C. “年年”说明主客交往频繁;“处处”暗写主客皆有雅致,志趣相投。
D. “官减”“地寒”的游园背景,更显诗人怀才不遇、借酒浇愁的惨状。
五、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①(其三)
苏轼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②捣麨③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当地曾发生严重春旱,他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沿途写了一组《浣溪沙》;②青:指新麦;③麨:干粮。
鹧鸪天
辛弃疾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①,荐溪毛②,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注]①玉友:此处指酒;②溪毛:溪边的野菜。
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和辛词题材大体相同,都描绘了乡村生活图景,语言清新质朴,富有情趣。
B.苏词用泛出光亮的繁茂麻叶暗示“雨后”,与辛词中“雨”所蕴含的情感相同。
C.苏词中的“一村香”是从嗅觉角度着笔,而辛词是从视、听角度描写田园风光。
D.苏词上片提及了村里煮茧、缫丝等农事活动,本词对农事活动则并未涉及。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时雨
宋·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四句中的叠词“家家”“处处”增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B.芒种时节,家家户户都忙于农事,可是诗人整日躺在竹床上,他的懒惰反衬农民的勤劳。
C.年迈而短发稀疏的诗人,享受着时雨带来的那一份清凉,体现了他自由而安闲的心态。
D.作者调动了听觉、嗅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描写了自己清幽的居住环境,富有生活情趣。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别黄徐州①
陈师道
姓名曾落荐书中,刻画无盐②自不工。
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③。
白头未觉功名晚,青眼常蒙今昔同。
衰病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
【注】①黄徐州:作者之友,时任徐州知州。②刻画无盐:《晋书·周觊传》:“庾亮谓觊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觊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说的是他自惭不如乐广,别人称誉太过,犹如刻画无盐,而以西施的形貌相加,就显得唐突了。③途穷:《晋书·阮籍传》:“(阮籍)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痛哭而
返。”句中“途穷”是指绍圣元年(1094年)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中的“别”字表明,本诗是一首离别诗,“黄徐州”是辞别的对象。
B.诗人认为自己为官十年,只是浪得虚名,着实愧对于推荐自己的友人。
C.黄庭坚在《登快阁》诗中使用“青眼”的典故,其作用与本诗有所不同。
D.尾联,诗人由自己的现况着笔,点明诗为告别而作的主旨,情感真挚。
第五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祁家的房子坐落在西城护国寺附近的“小羊圈”。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颇像一个葫芦。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芦的嘴和脖子,很细很长,而且很脏。葫芦的嘴是那么窄小,人们若不留心细找,或向邮差打听,便很容易忽略过去。进了葫芦脖子,看见了墙根堆着的垃圾,你才敢放胆往里面走,像哥伦布看到海上有漂浮着的东西才敢更向前进那样。走了几十步,忽然眼一明,你看见了葫芦的胸:一个东西有四十步,南北有三十步长的圆圈,中间有两棵大槐树,四围有六七家人家。再往前走,①又是一个小巷——葫芦的腰。穿过“腰”,又是一块空地,比“胸”大着两三倍,这便是葫芦肚儿了。“胸”和“肚”大概就是羊圈吧?这还待历史家去考查一番,而后才能断定。
祁家的房子便是在葫芦胸里。街门朝西,斜对着一棵大槐树。在当初,祁老人选购房子的时候,房子的位置决定了他的去向。他爱这个地方。胡同口是那么狭窄不惹人注意,使他觉得安全;而葫芦胸里有六七家人家,又使他觉得温暖。门外呢,两株大槐树下可供孩子们玩耍,既无车马,又有槐豆槐花与槐虫可以当作儿童的玩具。同时,地点虽是陋巷,而西通大街,②背后是护国寺——每逢七八两日有庙会——买东西不算不方便。所以,他决定买下那所房子。
1.下列句子中的“着”和“看见了墙根堆着的垃圾”中的“着”,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二是个酒鬼,一喝点儿酒,说话就不着调。
B.他在生意受阻时,一个高人给他支了一着,他就解套了。
C.他伤得特别重,你给他换药的时候,手可要轻着点儿。
D.王云非常热爱生活,她家的茶几上永远都会放着一瓶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孙子兵法》恁的这般大胆, A 地说战争的最高道德是胜利(反过来说,战争最大的罪恶是打败了)。当然原典是文言,我的了解也许有出入。
①既然胜利是最高的道德,那么为了战胜自可 B 。②倘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妻女为奴,部属就戮,战场上的仁爱信义又有何意义?麦克阿瑟也说:“胜利没有代用品。”这位受克劳塞维兹兵学熏陶的名将,不明白世上何以有不求胜利的战争;他在“战士军前半死生”之际恶补《孙子兵法》,并未解开心中的疑团,因为他弄不懂的问题孙子也不懂。
③情感诚可贵,道德价更高,著为战胜故,两者皆可抛。④战场把人生的目的无限缩小,又把技术层面无限扩大,均衡既失,许多原则稀哩哗啦倾覆,这破坏可就大了。战火烧级的不仅是阿座宫、圆明园、滕王闹而已。在战神所指之处,军队要不顾正义和道德全力求胜,政府也不顾实力和道德全力支援,百姓则不顾情感和道德只求 C ,一场仗打下来,人不再像以前那样爱朋友、不再像以前那样相信政府、不再像以前那样敬天地鬼神了!人对着镜子观看,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欣赏自己看重自己了!
2.下列句子中的问号与文中画线句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政府门前喋血呢?
B.这年月,戴这么好的洋表,会教人另眼看待!是不是这么说,您哪?
C.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D.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3.“如果上帝是站在战胜者的一边,道德似乎也是。”这一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家岐有个神仙,就是前庄上的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二诸葛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二诸葛忌讳“不宜栽种”。有一年春天大旱,直到五月初三才下了四指雨。初四那天大家都抢着种地,二诸葛看了看历书,又掐指算了一下说:“今日不宜栽种。”初五是端午,他历年就不在端午这天做什么,又不曾种;初六倒是黄道吉日,可惜地干了,虽然勉强把他的谷子种上了,却没有出够
一半。后来直到十五才又下雨,别人家都在地里锄苗,二诸葛却在地里补空子。邻家有个后生,吃饭时候在街上碰上二诸葛便问道:“老汉!今天宜种不宜?”二诸葛翻了他一眼,扭转头返回去了,大家就嘻嘻哈哈传为笑谈。
小二黑是二诸葛的二小子,从小就聪明,像那些算属相、卜课等口诀,不几天就都弄熟了,二诸葛也常把他引在人前卖弄。因为他长得伶俐可爱,大人们也都爱跟他玩。这个说:“二黑,算一算十岁属什么?”那个说:“二黑,给我卜一课!”后来二诸葛因为说“不宜栽种”误了种地,小二黑也跟着这事受了许多奚落。那时候小二黑十三岁,已经懂得好歹了,可是大人们仍把他当成小孩来玩弄,好跟二诸葛开玩笑的,一到了家,常好对着二诸葛问小二黑道:“二黑!算算今天宜不宜栽种?”和小二黑年纪相仿的孩子们,一跟小二黑生了气,就连声喊道;“不宜栽种不宜栽种……”小二黑因为这事,好几个月见了人躲着走,从此就和他娘商量成一气,再不信他爹的鬼八卦。
4.下列名著中的“好歹”与上文中“已经懂得好歹了”的“好歹”,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他女儿听说,便回去了,还说:“妈,好歹快来。”(《红楼梦》)
B.张约密告曰:“今日宫中设宴,未知好歹,主公不可轻入。” (《三国演义》)
C.行者道:“他怯战而走,把洞门紧闭不出。老孙还要打开那门,与他见个好歹!”(《西游记》)
D.雷横娘道:“哥哥救得孩儿,却是重生父母,若孩儿有些好歹,老身性命也便休了。”(《水浒传》)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猜想,桅灯的本意可能是指挂在桅杆上的灯,是航行的信号灯。
在乡村,桅灯也曾大有作为。早起拔秧,夜查田漏,防汛巡逻,打老黄豆等等,都有它热情地参与。在过去的岁月,它是水稻的一部分,是黄豆的一部分,是农事的一部分,是乡村的一部分。秋高稻熟,傍晚时分,走到村外,选定一处,嵌入桅灯,微弱的灯光可以把潺潺细流照得清清亮亮。
如今,有线的和无线的电光源层出不穷,桅灯“不怕风不怕雨”的优势已不明显。船上是不会挂这种桅灯作航行信号了,也没人用它帮助捕鱼,或打田鸡、斩黄鳝泥鳅了。即使家里有盏桅灯,也没有煤油卖了。桅灯虽然已经退出田园,成了文物,但它照亮的那段岁月,依然熠熠闪光。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文中加点的“照亮”,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棒槌声每天就是从这麻石上响起,把那一个又一个黎明濯洗得晶亮晶亮。
B. 操笔为锄,耕耘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领域,乃是大家追求的共同目标。
C. 染过的布有淡红的有深碧的,都晾晒在长竿上,在太阳里闪着特别的光。
D. 某些往事,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老酒里。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期间,以“新中式”为代表的国风元素服装穿搭 A ,不少网友将这种现象戏称为“中国血脉觉醒”。提及传统中式服装,人们头脑中往往会出现“( )”的画面,因为中式服装注重表面装饰。绣花精美华丽,又多裹衣博带,饰带层叠,风格和谐雍容,而新中式服装设计则在吸取传统服装的神韵的基础上 B ,呈现出简约大方、舒适自然的审美风格,更加符合现代人日常生活的穿着需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将传统文化作为表达自我态度的新方式,这背后其实是他们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出生并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时代的他们,一般对新生事物有着很高的接受度,也有着平视世界的底气,能以更平和的心态理解不同文化的美,正因如此,他们更能看到传统文化那极致的魅力,有内涵却不厚重,有美感但不张扬,“新中式”与他们对于个性美的追求 C 。关于“新中式”产品还能有多美,关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如何继续创新,人们还有着更多的期待。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B.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C.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D.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7.下列句子中的“一般”与文中加点的“一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她以为要救中国,一定先要有学问,还要有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
B.宝玉见了这般景况,心中忽浇了一盆冷水一般,只瞅着竹子,发了一回呆。
C.主要的房屋一般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
D.东北家常菜看上去品相一般,实际上滋味可口,营养实惠,备受人们喜爱。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国地大物博,南北风景、美食、民俗等各不相同, A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①2024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同比增长34.3%;②游客出游总花费同比增长47.3%。③人们出游意愿不断增长,④南北文旅行业交流也不断增进。⑤这不仅能让游客产生新鲜感,感受到不同地方的异域风光,⑥也能助力更多地方提升人气,活跃文旅市场。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文旅消费需求呈现升级趋势。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被动接受式的“到此一游”,更加青睐深度体验、主动参与的沉浸式旅游。各地文旅行业顺势而为、积极创新,推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举措。如何变“流量”为“留量”?答案无他, B 。面对游客的涌入,哈尔滨市政府和群众用真诚换真心,开启“宠游客”模式。冻梨切块摆盘、冻草莓按个卖、广场上建起了“温暖驿站”……无论是此前淄博烧烤的出圈, C ,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有优质文旅产品,还需政府在监管和服务上用力、从业者在产品设计和品质上用心、市民在理解和参与上用情。携手同心、形成合力,才能获得游客认可,实现口碑传播。
面对机遇,扎扎实实丰富文旅产品供给,着力提升服务保障水平,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哈尔滨”“淄博”被人们看见,给游客留下美好的记忆。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使用情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走马观花,意思是匆忙、粗浅地了解事物,在文中用以表达目前消费者更倾向于参与感强的旅游。
B.顺势而为,意思是做事要顺应潮流,不要逆势而行。在文中指文旅行业敢于抓住时机,可替换为“顺理成章”。
C.留量,使用仿词的修辞手法,意在生动形象说明各地文旅行业长足、持续发展是目前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D.哈尔滨,使用借代的手法,指只要文旅行业用真心做好服务工作,各地都可以和哈尔滨一样实现旅游爆火。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相比普通疾病感染的细菌来说,多重耐药菌可谓是超级细菌了。我们平时生病感染的普通细菌,基本上使用一种合适的抗生素就可以把它杀得 ① 。而多重耐药菌可不同,它们可以轻松防御三种及以上的普通抗生素。这种多重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一旦发生,可有效治疗的药物比较少,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增加治疗费,甚至增加病死率。同时,这种耐药菌还需要更高级的抗菌药甚至多种高级抗菌药联合使用才能将之杀灭。
生物膜形成是细菌在抗菌药物环境下存活的有效途径,超级细菌们建起了一座座 ② ,抵御抗生素的袭击,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环境中长期存在,并造成广泛的医院感染,这与它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 ③ 。更为可怕的是,超级细菌们演化出的技能不仅可以垂直传播,即随着菌株的繁殖由亲代传给子代;还能水平传播,让自己的“屠龙刀”通过质粒、转座子等可移动元件在不同菌种、不同菌属、不同菌株间互相传播,导致耐药性的广泛扩散。
9.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棉花可以织布,棉籽还可以榨油。
B.任务完成后,你才可以离开。
C.他为大家忙前忙后,实在热情得可以。
D.此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可以一游。
高三语文选择题突破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
1.C A.“是为了告诉人们法国以后不会再发生宗教战争”错,根据原文“这项遗忘政策的引人是为了避免毁灭性的宗教战争重新出现”“但这个通过遗忘促进和解的政策只取得了暂时的局部成功”可知,颁布《南特敕令》是为了让人们忘记这段毁灭性的宗教战争,而不是告诉人们法国以后不会发生宗教战争,选项主观臆断。B.“偏差选择是每个人必须习得的技能”错,原文是“如果忽略是操纵历史真相最简单的形式,那么偏差选择可能就是最常见的形式了。我们每个人天生就具有这项技能”,可知偏差选择是人们天生就具备的,不需要后天习得,选项曲解文意。D.因果倒置。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对这段历史非常了解,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是因,“人们会很自然地有选择地叙述某段历史”是果。
2、A “是为了证明偏差选择是操纵历史真相最常见的形式”错,根据原文“我们每个人天生就具有这项技能。没有人需要在指导手册的帮助下在简历中强调我们过去最拿得出手的经历”可知,文章提到十二岁的孩子可能会强调他放学后完成的作业而不是他玩的游戏,是为了证明人们天生具有进行偏差选择的能力。
3、B A.“彻底动摇了朝廷在辽东的控制力”不是司马懿有意要操纵的历史,所以不能支撑“偏差选择操纵历史”这个观点。B.“幕僚把它改为‘屡败屡战’”是幕僚带有主观选择的改变,是想让湘军战胜太平军,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偏差选择操纵历史”这一观点。C.扬州乡绅反对津浦铁路途径扬州,不是他们为了操纵历史而做出的选择,所以不能支撑“偏差选择操纵历史”这个观点。D.只是强调德国和英法两国对于“敦刻尔克”的不同理解,所以不能支撑“偏差选择操纵历史”这个观点。
4.D 因果关系不当,“审美也包括对恶的审视”,原因是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审视恶事、恶人,可以引导读者认识人性的黑暗,产生痛感和快感,从而带来一种艺术的享受。而不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恶人也有其可爱的一面”。
5.B “艺术的美一定是虚构的”错,第二段“‘美是真的’这一观念是不完全的。美是艺术家情志通过假定、想象的自由,超越现实、意蕴发生变异的,但是,美和真并不绝对矛盾,而是交叉的”,可见艺术的关应是美和真交叉,并非一定是虚构的。
6.C 第四段的中心观点是艺术是“逼真的幻觉”,是“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强调艺术作品运用的虚构、虚写的方式,而达到理想的审美效果。A项是写仙境,B项是写梦境,D项是写回忆,都是虚写,只有C项是写现实。
7.C 依据文本,审美在艺术作品中,既包括对“美”的审视,也包括对“丑”的审视。将审美的眼光用在生活当中,既包括从平常生活当中去发现美,也包括从生活的不完美或是缺陷中去发现美。A项是在自然中发现美,B项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D项是在生活的不完美处发现美,C项是以普通的眼光观察生活,不能体现审美的视角。
8.C 人类的大量知识储备可通过辅助设备来完成,不是说知识学习都可以借助科技
9.C “基础能力训练和综合实战训练可以相辅相成”错误,原文旨在强调“基础能力重要”
10.B 第2段相关语句-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分别强调了知识积累和信息加工能力对问题解决的贡献。晶体智力的相对作用会逐渐减弱,而认知能力和情绪动机能力对个体发展会产生更重要的影响。晶体智力基于事实,植根于经验,它会随着积累新的知识理解而成长。这些判断正确,但由此得出的结论不能支持“晶体智力的相对作用会逐渐减弱”。
11. A “是在艺术创造中独有的寻求相称的形式和内容的心理状态”错误。根据原文“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强烈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可知,“有意义的空白”不是在艺术中“独有”,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
12. B “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主体就创作不出艺术作品”错误,过于绝对。由原文“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他们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可知,主体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也能创造出艺术作品,只是不是佳作。
13. B A.正确。意思是这两句诗我构思三年才得来,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体现
是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B.错误。意思是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诗句强调天然而成,未能体现感觉的敏锐程度和强烈程度,不适合用作第五段论证素材。C.正确。意思是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体现的对“空缺”的敏锐程度。D.正确。意思是费劲千辛万苦在茫茫人海中搜寻她的身影。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体现的对“空缺”的敏锐程度。
14. A “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刻不能被打扰的创作规律”错误。根据原文“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他们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可知,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刻如果被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就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
15.A 无中生有。材料第3段关于铯的介绍只谈到了该元素具有能量跃迁变化频率固定的性质,并没有涉及共振时耗与仪器精度之间的关系。
16.C A.“……使得他们成为制造原子钟原料的元素”错,由材料第3段“某一种元素的原子,它的能级跃迁变化频率是固定的”及文中对依据铯的共振频率来界定一秒钟的表述,可知,原子钟选择作为原料的元素是根据共振频率是否固定为条件的。B.材料第8段中讲到“如果仅仅采用中圆轨道卫星,在有些时候、有些地区所能够见到的卫星数量就不够多。特别是在所谓的城市峡谷地区和真正的山谷里,所能够见到的卫星数量都很少,很多时候甚至于不能够保持导航服务。”可知“存在数量不足的劣势”说法不成立,能见到的卫星数量不足和卫星数量不足是两个概念,卫星可以因为遮挡的问题,不被见到。D.“需要所有卫星通过星间链路的修正做保障”错,依据第10段,强调是多个之间相互验证,相互修正,而不是所有。
17.D A.“火车经过较长的山体隧道时,卫星信号精度与隧道外一致”错,根据第8—9段的介绍,多次强调了轨道卫星遮挡问题,可见遮挡对卫星精度有一定影响,较长山体隧道遮挡严重,影响卫星精度。B.“每天监测到的卫星与前一天完全不同”错,材料第8自然段谈到静止轨道卫星“它和地面之间是相对固定的,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我们只要不是处在遮挡的情况下,就一定能见到这颗卫星”所以每天监测到的卫星,应当有一颗是一样的。
C.“免受任何影响”错,材料第7段中谈到宇宙射线、电离层和大气层的干扰对卫星信号有影响。太阳活动峰年这些影响都会增强,对范围内经过的所有卫星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星间链路并不能完全保障精度。
18.A 该图示中,根据材料第8段对静止轨道卫星的描述“它和地面之间是相对固定的”,以及材料第9段,倾斜同步轨道卫星会在地球的上空画出“八字形”的轨迹,可知a是中圆轨道卫星,b是倾斜同步轨道卫星,c是静止轨道卫星。
A.参照材料第7段可知,GPS没有设计修正中圆轨道卫星的轨道,而不是没有设计中圆轨道。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1、A B.“却因此被人告发”错误。原文是“原来有人告发了他,说他干扰牧人的正常生产,破坏蒸蒸日上的草原经济”,“父亲”被人告发的具体原因,文章并未明确。C.“说明政府不欢迎他在草原上走家串户,进行牛羊买卖”错误,两个警察的言论不能代表政府的意思。D.“‘父亲’让草原和外面的世界同步的想法”错误,文中没有提到“父亲”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他的说服失败了”也错。是不是“失败”还不一定,因为“父亲”还在努力中。
2.B “‘父亲’气急败坏”错误,这里看不出“父亲”的气急败坏,“父亲”说这样的话也是一种策略,是为了吓唬牧民,让他们卖出他们的牛羊。
3.B “哀伤”向旋匠突然袭来,是因为老婆的生病让他一下子无所适从。“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弄得他现在怎么也不能清醒过来,平静下来”。
4.D “暗示了旋匠这类小人物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错。医生的话中没有此意。
5.D 狗蛋恨的是老双阳杀了老狗,也有对老双阳的心疼。
6.C 狗蛋的拒绝是因为他不理解老双阳的行为,也是不忍心他人力拉犁。
7. A B.“打着为店分忧的幌子”错误。根据原文“师妹啊,师傅不在了,店里生意冷落,用不了这么多人,开销太大,我想告退”可知,虞世明并不是打着为店分忧的幌子,而是真的为了替店分忧而走。C.“是怕徐水人骂他‘势利’”错误。虞世明表面上是说怕徐水人骂他“势利”,实际上是骨气的体现。D.“愧疚不安”错误。此时内心是痛苦的,为了完成师傅遗愿,自己被误解得太深,失去的太多。
8. B “直接描写心理来推动情节发展”错误。文中直接描写心理的语句很少,构不成推动情节发展。
9.B “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无动于衷”错,根据“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可知,上海客人并非无动于衷,而是答应将还欠的一百元货款先收五十;“足见其世故、伪善”错,根据“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可知,上海客人之所以让林老板“再加一点”,是完全出于一种无奈
10.D “途中遭遇兵队拉夫的过程是小说的明线”错,“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遇险”是小说的暗线。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
1.BDF 句意:人的身体,是父母所给,使用父母给予的身体,怎敢不小心谨慎呢?
“……也者,……也”表判断,分别在BD处断开;“行父母之遗体”是动宾结构,宾语后F处断开。
2.C A.正确。句意:父母死了以后。/秦始皇死了以后。B.正确。都是助词,提宾标志,无义。正常语序为:谓此也;谓夫子也。句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说的就是您。C.错误。危险;高。句意:在那种时候,真危险啊。/多么高峻啊!D.正确。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贤能;形容词作名词,才德。句意:天下人却认为他们贤能。/他们的才德比不上孔子。
3.D 因果关系不当。“舜在面对父亲瞽瞍的朝见时,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是因为他们是父子关系。孔子所讲“危哉,天下岌岌”指的是舜的表现(面对父亲瞽瞍的朝见,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违背了君臣礼仪。
4.CEG 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
5.A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意为“察举、举荐”,与文中加点的“察”词义不同。
6.D 此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国武子喜欢直言不讳地去揭露别人的过失,终于不得好死,而司马光自己与国武子相似,表达了即使不得好死也要向王安石进言。
7.ADH
8.D 上指唐高祖李渊。
9.C 玄武门之变中的高祖仅出现在戴良的假设中,并没有实录其事迹,且戴良对高祖无惋惜之情。
10. DFH 句意:自秦穆公以来一直到秦王二十多个国君,常常是诸侯中的领先者。难道历代君王都贤明吗?这是地位形势造成的呀!“秦王二十余君”作“至于”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D处断句;“诸侯”修饰“雄”,中间不能断开,“雄”作“为”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F处断句;“哉”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所以H处断句。
11. C A.正确。都是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像鸟儿张开翅膀。句意:来逐步侵占六国。/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B.正确。句意:兄弟互相疏离。/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C.错误。“这里的‘天子’指秦始皇”错误,这里的“天子”指的是“六国诸侯”。D.正确。沿袭,承袭;/凭借。句意:因循这些错误不改。/所以秦始皇凭借四面闭塞的国土。
12. D “就可以趁着秦国疲惫的时候一举打败它”错误。由原文“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可知,原文说的是等待秦的衰败,收纳弱小,扶助疲困,来指挥东方诸侯新建的各国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而不是“趁着秦国疲惫的时候一举打败它”。
13.CEG 大意:徐光启盖棺下葬的时候,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来使贪官污吏感到羞愧。“光启盖棺之日”意为“徐光启盖棺下葬的时候”,为时间状语,其后C处断开;“余赀”是“无”的宾语,宾语之后E处断开;“优恤”是“请”的宾语,宾语之后G处断开。
14.C A.正确。超擢指升迁,越级提升;拔擢指提拔,提升。句意:破格提拔他为少詹事兼主管河南道的监察御史。/过分地受到提拔。B.正确。根据,依照;树木的根。句意:五官灵台郎预测天象是按照郭守敬的方法。/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C.错误。遗留,留下;遗失,丢失。句意:要他的家属把遗留下的著作送上。/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D.正确。充足,完备;值得。句意:财富就会长久地保持充足了。/不值得作为效仿的准则或榜样。
15.B “采纳了他的建议”错误,由原文“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可知,于文无据。
第四部分 古代诗歌阅读
1.C “营造出清冷萧瑟的氛围”错误,“孤云”“飞鸟”“辕门”等意象营造出肃杀威严的氛围。
2.B “精工细笔”应改为“白描之笔”。
3.A 不是写自己,是写蝴蝶,“如痴似醉”描写化蝶时拳睡的状态。
4.D “更显诗人怀才不遇、借酒浇愁的惨状”错误。“官减”“地寒”的游园背景,表现诗人尽管官职削减,地位低下仍然热衷于吟诗喝酒,表现作者的闲情雅致,也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
5.B “所蕴含的情感相同”错。
6.B “懒惰”是诗人的自嘲,“反衬”也错。
7.B “诗人认为自己为官十年,只是浪得虚名”理解不当,颔联前句意思是一朝得有虚名,由友人推荐做官;后句意思是自己为官十年,现在仍有穷途之感。结合注释来看,诗人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并没有表达出自己为官十年“只是浪得虚名”的意思,也没有表达出愧对友人之感。
第五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1.D “堆着的垃圾”中的“着”是助词,表示状态的持续。A.动词,挨上。B.名词,下棋的步子,比喻手段、计策和办法。C.助词,用在动词或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后面,加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D.助词,表示状态的持续。
2.A 原文画线句的问号表示反问。A项表反问,B项表疑问,C项表设问,D项用于选择问句的句末表疑问。
3.B 第二段涉及“战胜”与“道德”两者,第三段涉及“战胜”“情感”“道德”三者,故排除③和④。①处“既然”句与上一段关联紧密不可拆开,②处加入题干句,意思和前一句基本一致,都涉及“胜利”和“道德”,且和后一句句式大致一致。故选②。
4.B A.无论如何;B.好坏;C.高下;结果;D.意外
5.C “照亮”用的比喻义,指桅灯的价值意义;
A.“濯洗”用的比喻义,指黎明在棒槌声中到来;B.“耕耘”用的比喻义,指用笔写文章;
C.“晾晒”用的本义,指把染过的布放在长竿上,使干燥;D.“搁浅”用的比喻义,指我的记忆停留在那里。
6.B B.“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出自《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意为罗袄上有一双双新帖上去的鹧鸪图。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与文中“因为传统中式服装注重表面装饰,绣花精美华丽”句关联度高。
A.“足下蹑丝,头上玳瑁光”出自《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是说(刘兰芝)脚上穿着丝鞋,头上戴(插)着闪闪发光的首饰,并非文段对象“服装”。
C.“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出自《琵琶行》(白居易),意为“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写琵琶女往昔的奢靡与欢乐;
D.“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出自《离骚》(屈原),意为“我要用芳馨的芰荷制成上衫,用漂亮的芙蓉缀成下裳”,诗句写出诗人要离开当时的政治斗争,在归隐中服洁自芳,独善其身。这里芰荷、芙蓉既为香花,同时也象征了作者美好的人格。
C、D两项均与文意无关。
7.C “一般”与文段中“(他们)一般对新生事物有着很高的接受度”中的“一般”都是“普遍,通常”的意思。
A.“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中“一般”相当于“一班”,表数量,用于人群;
B.“心中忽浇了一盆冷水一般”中“一般”相当于“像……一样”;
D.“东北家常菜看上去品相一般”中的“一般”表示普普通通、没有特色。
8.B 顺理成章的意思为写文章、说话、办事顺着条理或合乎情理,就能顺利地做好。
9.A A项中的“可以”与文中的“可以”都是助动词,表示能够。B项,助动词,表示许可;C项,形容词,厉害。D项,助动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