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则”作连词,假设如果那么就;转折可是反而却;承接就便选择或。
“则”作副词,就是就便只仅仅。
(一)连 词
1)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可译为“假使、如果”等;有的用于后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那么”“就”等。例如:
(1)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忧患,国家往往容易灭亡。(上下句对举,“则……则……”,拂,通“弼”,辅弼)
(2)心则不竞(强),何惮(怕)于病(屈辱)?(《左传·僖公七年》)——心志假若不坚强,对于屈辱何必怕呢?
(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假使)从前我不干这个差事,那么我早就困苦不堪了。
(4)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假使六国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抗拒秦国。
(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逍遥游》)――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就只能拿小草作船。
2)表示转折关系。有的用在句中,有的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等。如: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辩,同“辨”,辨别)
(2)余则缊(yùn)袍敝(破)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乱麻)
(3)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想快(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也。(《师说》)――对于他自己呢,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耻,形容词意动用法)
(5)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我想奉诏书急速赶路,可是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奔驰:古义:急速赶道。今义:车马等很快地跑。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笃:病重)
3)表平列并举关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组成并列分句,有加强对比的作用,可译为“就……就……”等例如:
(1)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振奋)精,险(轻薄)躁则不能治(修养)性。(《诫子书》)——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便能生存,没有得到就会饿死。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师说》)——(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谀,阿谀奉承)
(4)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邑,大则得城。(《六国论》)――秦国除用攻占的方法获取土地之外,(还接受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像个乡下人;文采超过文采,就显得呆板像个史官。”((质:质朴,之内容,文:文采,指形式。野:郊野,乡下人,一说粗野鄙俗。史:史官,掌管文书的官员)
4)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表先后,可译为“就”“便”“那么”等。例如:
(1)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岳阳楼记》)——(这时)登上这座楼,便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快。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
(3)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险恶并且远的地方,到达的人就少。(以,而,表并列)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磨刀石)则利。(《劝学》)——所以木材按墨线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具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受绳:经墨线量过。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动词,接近,靠近)
5)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则”也常和“非”配合,构成“非……则……”的固定句式,可译为“不是……就是……”“不是……就……”。例如:
(1)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有时或者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控:投,落下)
(2)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他们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尔:句末语气助词,了)
(3)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yì)。(《勾践灭吴》)——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衣:名词作动词,穿衣)
(二)副 词
1)用在判断句谓语之前,表示肯定,可译为“是、就是”。例如: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
(2)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心的官能就是思考。
(3)至于斟酌损(损害)益(益处),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出师表》)——至于考虑事情的得失利弊,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4)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因而使百姓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这是我的罪过。
(3)(4)谓语前面用副词“则”,句末用语气词“也”表示判断。
2)用在叙述句谓语动词之前,表示承接,译为“便、就”等。例如:
(1)庄则入为寿。(《鸿门宴》)――项庄就进去给(他们)祝酒。(介词“为”后省宾语“之”)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道芷(zhǐ)阳间(jiàn)行。(《鸿门宴》)――刘邦便丢下车辆和随从人马,脱身骑马而独自……取道芷阳,抄小路走。(道,取道,名词作动词。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3)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你们)平时就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居: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不吾知,就是“不知吾”,宾语前置句)
(4)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触龙说赵太后》)――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岂……则……”,固定句式)
3·表示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原来”“已经”“原来已经”。例如: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它们的深浅。(之,指代声音,可不译)
(2)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晋襄公派阳处父追赶孟明等人,追到黄河岸边,(孟明他们)已经坐在船里(离岸)了。
4·)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相当于“只”“仅仅”。例如:
(1)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窦娥冤》)——只被这枷锁约束得我左倒右偏。(纽,通“扭”,约束)
(2)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窦娥冤》)——怕只怕从前街走被我婆婆看见。
(三)复音虚词
1·何则:“则”助词,常和疑问代词“何”连用,多用于自问自答,译为“为什么呢”。例如: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本性)自然,非矫厉(造作勉强)所得。(《归去来兮 并序》)——过了不多几天,便有了辞官回家的想法。为什么呢?本性就如此,不是造作勉强所能做得到的。
2·则个:句尾语气词,一般表示祈求、希望的语气。例如:
留下女孩儿在此,只望婆婆看觑(照看,照顾)则个。(《窦娥冤》)
学后检测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则”的用法和意义。
(1)则有去国怀乡/则有心旷神怡( )( )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
(4)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
(6)然则何时而乐耶( )
(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9)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10)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
二、选择题。
1.(1)下列句子中“则”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07年湖南卷) B.无以,则王乎(06年辽宁卷)
C.此则寡人之罪也(04年广东卷) D.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05年浙江卷)
2.下列句子中“则”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06年重庆卷) 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06年重庆卷)
C.三人行,则必有我师(07年天津卷) D.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07年安徽卷)
学后检测参考答案
一、(1)连词,表承接,就。(2)连词,表假设,那么。(3)连词,表承接,就。(4)连词,表选择,不是········就。(5)连词,表承接,就。(6)连词,与“然”一起组成固定结构,表示“既然这样,那么”。(7)连词,表承接,就。(8)副词,就是。(9)副词,就。(10)连词,表转折,却。
二、1.C(C.副词,就是,表强调。其余三项都是连词:A.却;B.那么;D.那么)
2.AB(AB.副词,就;C.连词,那么;D.连词,表转折,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