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前20个是什么?背诵口诀是什么?
—
父母的期望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寄予厚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尤其是在理科科目中,比如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尤为重要。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快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前20个元素名称、符号及其顺序,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题。这是家长们的基本期望——孩子能够在化学学习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将来的学业发展铺平道路。
—
父母的痛点
然而,许多家长发现,尽管自己再三叮嘱,甚至斥巨资购买了辅导书、报班,孩子的记忆效果仍然不佳。元素周期表前20个元素的知识点虽然不算太多,但需要记忆的东西却涉及名称、符号和顺序三个方面。孩子记不住或者记混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有的孩子把“镁”和“铝”的符号弄混,“Mg”和“Al”总是搞错;还有的孩子因为对元素的性质缺乏理解,导致记忆起来更加吃力。
更让家长头疼的是,很多孩子在学习中缺乏兴趣或动力,觉得这些知识点枯燥无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家长感到无奈——明明花了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
案例孩子情况
比如,小明是一名初中生,正在学习化学。他发现元素周期表的学习让自己头大,尤其是前20个元素的背诵让他倍感压力。他常常记不住元素的符号和顺序,考试时总是在这个问题上丢分。家长为此多次督促,甚至陪他一起背诵,但收效甚微。小明自己也感到很沮丧,认为自己“记忆力差”,对化学学习失去了信心。
—
曾经试过哪些方式
为了帮助孩子记住元素周期表的前20个元素,不少家长尝试了各种方法:
1. 死记硬背 :让孩子反复朗读元素名称和符号,直到背诵下来。但这种方法容易让孩子失去兴趣,效果也不持久。
2. 制作表格或卡片 :把元素的名字、符号和原子序数写在卡片上,让孩子随时翻看记忆。虽然这种办法有一定帮助,但孩子依然容易记混。
3. 联想记忆 :尝试将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比如“O”代表氧气,“H2O”是水等。这种方法对于部分孩子有效,但对于抽象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效果不佳。
—
前面方法没用的原因
这些方法似乎都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原因在于:
1. 缺乏趣味性 :死记硬背或者制作卡片的方式过于枯燥,难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主动性。
2. 记忆方式单一 :单纯依靠视觉或听觉记忆,而忽略了其他感官渠道的参与,比如触觉、联想等。
3. 缺少实际应用 :孩子只 memorizing 元素周期表,但对这些元素的实际用途和性质缺乏了解,导致记忆内容不够“有意义”。
—
原因分析
本质上,孩子的学习困难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记忆方法不当 :单调的机械记忆无法调动大脑的积极性。
2. 理解不足 :孩子不知道这些元素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自然难以产生兴趣。
3. 心理因素 :部分孩子因为对化学缺乏兴趣或自信心不足,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
解决流程步骤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高效地记住元素周期表的前20个元素,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趣味化记忆
– 创编口诀或儿歌,帮助孩子将元素名称和符号串联起来。例如:“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通过押韵的方式增强记忆效果。
– 使用元素周期表的小动画或趣味视频,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2. 联想记忆
– 将每个元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比如,“O”是氧气,“H”是氢气,孩子可以想象它们如何参与呼吸和燃烧过程。
– 制作故事卡片:将元素的名称、符号和性质编成小故事,帮助孩子记住。
3. 游戏化学习
– 用卡片或 app 进行趣味测试,比如“连连看”“找不同”等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巩固记忆。
– 组织家庭竞赛:家长和孩子一起比赛背诵元素周期表,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4. 分组记忆
– 将前20个元素分成几个小组,例如按照金属、非金属分类,或者按原子序数分组,帮助孩子建立逻辑框架。
5. 结合实际应用
– 向孩子解释这些元素的实际用途,比如氧用于呼吸,碳是有机物的基本成分等。让孩子认识到学习化学的意义和价值。
—
背诵口诀示例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背诵口诀,帮助孩子记忆前20个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具体解释如下:
1. 第一周期(1-2号) :氢(H)、氦(He)。
2. 第二周期(3-10号) :锂(Li)、铍(Be)、硼(B)、碳(C)、氮(N)、氧(O)、氟(F)、氖(Ne)。
3. 第三周期(11-20号) :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氩(Ar)、钾(K)、钙(Ca)。
—
总结
通过趣味化、联想式的学习方法,结合实际应用和游戏化互动,孩子不仅能够轻松记住元素周期表的前20个元素,还能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家长在帮助孩子时,可以多尝试不同的方式,找到最适合孩子的学习模式。